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格拉底的众多教导中,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认识你自己”、“自知自己无知”及“精神助产术”。但在我看来,理解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线索是“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它进而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应该“审察”什么?谁去帮助人们“审察”?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众所周知,对于这些问题,苏格拉底从来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然而,我们或许应该从他的行动而非言辞中寻找答案。他把以前自然哲学家的抽象思维及知识体系转变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节制的生活,而节制的目的在于追求终极的“善”。由此,苏格拉底不得不促使人们关心自身灵魂的完善性——不论活着还是死后。然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基础是灵魂的“不朽”,这也是哲人教义的一个基本假定,证明“灵魂不朽”并不是证明灵魂真正存在于某处,而是为理论寻找根据,就如“上帝”,哲人对它的论证并不是证明上帝存在,目的是为了解释世界。哲人们只有预先设定了这种不朽性才能赋予知识的饱满度,“灵魂”不仅是生命的基本原则,更是知识的掌握者,这种“知识”并不是某种特定技艺的知识,而是完满的神所赋予人类的“知识”。《申辩》中,苏格拉底面对控告者对他的两条罪状没有一点惊慌,反而提出自己的“daimon”(精灵)并且没有制止他,说明了对他的“沉默”表示支持,虽然它是苏格拉底所独有的,但是否就表明了他的不虔诚?然而,在《克力同》中,苏格拉底对克力同的劝说是借法律之口而不是在他在法庭上的辩词,法律本身就意味着理性,说明《克力同》就是对理性的论证,“daimon”代表着苏格拉底的理性。本文试图通过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控告而导致他的“死”去理解“活着”的意义,人们只有在面对死亡时,才明白生命的有限性。人们若无法看透“死”就不会好好活着——“向死而生”,更不会知道“生”的可贵与价值。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如何对待死亡中看出德性在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进一步表明道德哲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