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廣雅疏義》(以下簡稱《疏義》)是清代學者錢大昭嘔心瀝血之作,耗時三十年,約成書於乾隆末年。它在廣泛搜集經籍異文以證訓詁的同時,還博采時賢(錢大昕、盧文弨、孫志祖等)之說,也對各本文字的)脫进行校訂,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的著作。本文試圖從名物學的角度,利用比較互證法、描寫分類分析法、數據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從现有語言材料出發,對《疏義》中的整理出來的141組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現象進行分析。分析時借鑒前人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同時參照先秦兩漢文獻材料、漢唐注疏及清人集解,追根溯源,總結歸納《疏義》中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現象构成的理据、命名特點、形成原因及思维基础,通過對動植物得名理據梳理和分析,進而探討動植物命名的規律和特點,發掘隱藏在動植物名稱之後的文化現象和人類的思維方式。本論文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1、緒論主要介紹本課題的選題緣起、研究現狀、研究依據及意義、研究方法和目標。2、《廣雅疏義》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得名理據分析。這一章包括:(1)介紹關於詞、名物詞、異名同實的理據概說。(2)具體分析了《廣雅疏義》中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現象的得名理據。我們分別從形象、感官、時空、功用、習性、質地和綜合等七個方面來對《疏義》中的141組“異名同實”現象進行了歸納整理,在《疏義》中,以動植物的形貌特征為得名理據的詞的數量最多,在總量中佔29%;其次是以習性為得名理據的詞,占總量的21.9%。3、《廣雅疏義》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的命名特點。通過對《疏義》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得名理據的探討,我們知道先賢在給事物命名的過程中,“名”“實”的結合是有一定規律可遵循的,是與先人們的文化心理、民俗風情和思維方式緊密相關的。通過闡釋名物,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命名具有具有類比性、具象性、簡潔性、情感性等特点。4、《廣雅疏義》動植物名詞“異名同實”現象形成的原因及思維基礎。(1)動植物名词“異名同實”現象形成的原因。“異名同實”現象在動植物命名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源的,主要有符號關係型根源和認知型根源。這二者之間不是完全隔絕的關係,而是互為補充,其中,在古漢語“異名同實”現象中起主要的、核心性的根源是認知型根源。(2)古漢語“異名同實”現象核心性根源的形成,主要源於人們的具象思維,這種思維模式是“異名同實”現象產生的思維基礎。結語對全文進行總結,指出本文的創新之處,論文的不足和今後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