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环境背景和土壤侵蚀过程,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得到巨大改善。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山西省吉县、陕西省吴起县和绥德县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期同时相Quickbird影像等数据,在GIS、RS技术和统计方法支持下,对3个研究区退耕还林(草)以来6-9 a的植被恢复的现状、不同立地类型植被恢复的差异以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支撑,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在研究时段内,吴起、吉县、绥德3个研究区阳坡植被覆盖度低于45%的面积比例均有减少,但植被恢复效果存在差异,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吉县、绥德、吴起,这与所在地理位置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2)吴起研究区8种立地类型条件下植被覆盖度都有增加,但是坡度较大的阳坡植被覆盖度低于阴坡的6%左右,平缓和极陡的阴坡和阳坡差异不大。阳向的陡坡和极陡坡以及阴向极陡坡植被覆盖度都没有达到50%,明显低于其他立地类型,是吴起研究区植被恢复的困难立地。(3)从植被覆盖度低于30%的面积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吴起研究区,阳向陡坡和极陡坡等植被恢复困难的立地上,植被覆盖度仍然较低,而相对易于恢复的立地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恢复;在吉县研究区,阳向各种立地类型植被恢复的比例相近,反而是立地条件较好的平缓坡植被恢复相对较差,这是因为平缓坡土地利用以农地为主;在绥德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30%以下的面积在各等级坡度上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4)从林草植被类型变化的情况来看,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吉县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其面积比例达到50.32%;吴起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也有一定比例的灌木林,其面积比例分别是61.43%和27.68%;绥德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其面积比例达88.43%。(5)从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类型恢复的差异来看,在吴起研究区,阳向陡坡、阴/阳向极陡坡是生境条件较差的类型,灌木林增幅不大,而低覆盖度草地大幅减少;在吉县研究区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平缓坡,有林地面积较少、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幅不大,反而在陡坡和极陡坡的植被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在绥德研究区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平缓坡和斜坡,植被恢复较好,在阳向陡坡和极陡坡,林地面积变化微小,高、中覆盖度草地的增幅也不大,低覆盖度草地也没有得到充分恢复。(6)吴起、吉县、绥德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和转出整体上处于相同状态。以高、中覆盖度草地和林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显著增加,而以交通用地、耕地和居民用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则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