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散在于《黄帝内经》162篇中因寒邪所致疾病或与寒相关等寒性疾病的系统梳理,从考辨这些疾病之病名,明确其含义入手,探讨《内经》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初步形成系统的寒性疾病因机证治理论,以规范病名、促进对寒性疾病的全面认识,从而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与1956年版《灵枢经》为底本,参考历代《内经》注家的注释,同时参考张登本《内经词典》及郭霭春《黄帝内经词典》,亦参读《尔雅》《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等字辞书及其它相关书籍,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借助发生学、诠释学及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内经》寒性疾病进行全面探讨。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理论概述。首先对《内经》中与“寒”相关的16个字词进行释义,辨析其寒冷程度的差异,明确其在《内经》中的用法;其次分别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有内外寒之分,病机有阴寒至盛、阳虚生寒,特点为季节性与地域性、易感人群特定,诊断以望诊与脉诊为主,治疗分内治法、外治法及情志疗法等,预防以防寒为要。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要览。包括因寒邪所致疾病及与寒相关疾病两类。其中因寒邪致所致疾病又有外寒所致、阳虚(内寒)所致及内外之寒共致之分,与寒相关疾病又有寒湿之邪所致、风寒之邪所致、风寒湿之邪所致及水病之别。对本部分所选疾病的病名及因机证治进行了概要论述。第三部分为《黄帝内经》寒性疾病研究举隅。针对该类疾病中重要疾病,就后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源流梳理,形成清晰的临证理论框架。对“肺咳”、“寒厥”、“寒痹”、“洞泄”从病名及其衍化、病因病机及主症、治疗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深化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研究结果:1.《内经》中与“寒”相关的词语有:冷、凉、清、凊、凄、凝、冽、凓、冻、洒淅、洒洒、洒然、淅淅、泝泝等16个。2.通过对《内经》162篇全部原文的逐一查找及筛选,得到因寒邪所致及与寒相关疾病病名90个,分别为:真心痛,心痛,厥心痛,脾心痛,肾心痛,胃心痛,心疝,隔中,惊骇,善畏,肺消,肺疝,大肠胀,?胀,噫,哕,寒下,积,厥逆,头半寒痛,?疝,颓疝,痈肿,肤胀,石瘕,肠覃,大偻,四厥,清病,寒病,寒清,狂,洞泄,后泄,满病,真头痛,腰痛,瘘,肺咳,鹜溏,濡泄,濡泻,寒中,痞逆,胕肿,寒疡,皮,肉苛,霍乱,寒疾,腹满,飧泄,目风,齿寒,痹厥,胃风,痹,肝痹,肠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行痹,痛痹,著痹,寒痹,风痹,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仲夏痹,孟夏痹,季夏痹,仲秋痹,孟秋痹,季秋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阴痹,肉痹,大痹,周痹,血痹,蹠跛,水,石水,涌水。结论:1.《内经》中“寒”为冷,也有捍格之义。“凉”“冷”“清”三字在冷的程度上要轻于寒,而“凄”“凝”“凛”“冽”“凓”(今简化为“栗”)更与寒字相近。以上诸字,散文可通,对文有别。“洒淅、洒洒、洒然、淅淅(另有作“泝泝”者,当是“淅淅”之俗体)”,多用于形容寒冷的状态。2.《内经》寒性疾病的病因有内外寒之分,病机有阴寒至盛、阳虚生寒之不同,有季节性、地域性、易感人群特定等特点,主要借助望诊与脉诊来诊断,治疗分内治法、外治法及情志疗法,预防上以主动御寒为主。3.《内经》因寒所致及与寒相关疾病共有90个。其中因寒邪所致疾病共计39个,分外寒、阳虚(内寒)及内外之寒合邪三类。外寒致病计31种,阳虚(内寒)致病计7种,内外之寒合邪致病有1种。与寒相关疾病共计51个,分寒湿、风寒、风寒湿及水病四类。寒湿致病计12种,风寒致病计5种,风寒湿致病计31种,水病计3种。4.《内经》寒性疾病研究举隅的主要结论有:(1)《素问》之“肺咳”,本指因寒所致肺气上逆的咳嗽,后世演变或指外感咳嗽中寒咳、冷嗽(亦称寒嗽),或指内伤咳嗽,或指过忧所致的咳嗽。(2)《内经》之“寒厥”,以手足逆冷为特征,以房事过度,肾阳虚损为主要病因病机,亦称冷厥。后世又补充寒邪直中阴经这一重要病机,“寒厥”的症状出现转变。《内经》倡用针法治疗,后世以温补肾阳的内治法为主。(3)《内经》之“寒痹”,为风寒湿杂至而导致的血气凝结之病。后世在遵从《内经》针刺、药熨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辛温散寒、温肾祛寒等有效方剂,且重视补益气血之法。(4)《内经》之“洞泄”,有风寒湿侵袭所致者,亦有因脾肾虚弱所致者。后世医家重视温补祛邪与酸涩固脱之法的应用。此病与飧泄、濡泄的不同在于,前者以食入即下、泄泻势急得名,后两种则以排泄物的性质命名,即便质清稀如水者为濡泄,水谷不分者为飧泄。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系统收集并详细辨析了《内经》与“寒”相关的诸多字词,明确其本义及在《内经》中的含义用法,为深入理解原文提供了帮助。2.提出了“寒性疾病”的纳入标准有三,满足其中两个则可判定为寒性疾病。3.全面系统梳理出《内经》因寒所致疾病及与寒相关疾病共有90个,并首次对此进行了概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