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主旨在于反对20世纪初以来在机械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下,人类逐渐异化为无个体差异的“常人”的倾向,该理论希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事物的研究,探讨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需求和生活。1960年代这一思潮深刻影响到英国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而“新大学”校园规划作为这一时期新城规划的“试验田”,实践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设计策略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的演变,并在之后的50年中进行了持续反思与更新。这一过程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及更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论文(第2章)整理了前期针对“新大学”校园规划进行田野考察和文献阅读所采集的资料,研究了“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各所“新大学”校园的基本概况和规划要点,是论文的基础资料研究。其次,论文(第3~7章)重点讨论了“新大学”校园规划与校园更新两个主要节点,将从规划到更新工作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进行整体研究。其中校园规划研究(第3~6章)以对人具体的活动行为研究取代抽象的理性分析,将校园规划目标落实到满足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这一准则上,通过理论(日常生活理论)——程序(工作程序研究)——空间(空间组织形态)——活动(行为活动组织)四个层面的递进研究,构建基于师生日常生活的校园规划方法;校园更新研究(第7章)则对“新大学”校园后续不同的更新建设模式进行了分类讨论与比较,并总结了规划适应校园发展生长需求的主要策略。最后,论文(第8章)总体评述了基于日常生活维度的“新大学”校园规划价值,包括多元化的团队组织、动态弹性的规划过程、城市形态的空间建构、生活为中心的行为模式组织、学术社区的场所营造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出现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基础、工作程序和策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活力校园建构的规划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