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外国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其中投资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在此期间,拉美、东南亚国家出现了很多外资银行并购本国银行的案例,在中国,外资银行也纷纷设立代理处。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根据200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业开放时间表,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内,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2006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并于同年12月11日起施行。按照规定,外资银行只有在改制成国内独立法人银行后,才能全面经营人民币和外币业务,与中资银行共享“国民待遇”,这体现了监管当局对金融安全的考虑。条例的出台反映了中国政府正在兑现入世时的承诺,在坚持审慎性监管的前提条件下,有步骤的开放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究竟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利弊兼有,从我国的实际经验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有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从而也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带来竞争,激励东道国银行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外资银行会带来新的服务项目、管理经营技术,竞争的氛围会促使本国银行去学习模仿,这无疑也会改进本国银行业的服务质量。再次,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提升本国银行体系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使本国银行体系、金融环境变得不稳定,同时给监管当局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使得本国银行体系变得不稳定。外资银行的出现会带来竞争,而本国银行由于成本劣势,保持足够的利润竞争优势的动机会驱使它们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服务项目,带来不稳定因素。其次,外资银行的经营方针都是直接由其总部确定的,而外资银行总部同其分支机构之间会存在信息传递问题,对其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运营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东道国的银行业监管当局有时也会因为难以获得外资银行的全面信息而使其监管工作变得困难,当然这也取决于外资银行具体的经营行为。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实际经验,同时又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安全性与稳健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部分差距,进而提出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相关对策。具体的措施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微观层面,也就是银行自身的层面,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即推进业务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宏观层面,也就是银行业监管层面,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一,建立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第二,改进金融监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