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黑斑蛙为材料,从胚胎、幼体(蝌蚪)和成体三个发育阶段,探讨了铬(Ⅵ)暴露所引起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又对铬(Ⅵ)与氯化铁、铬(Ⅵ)与维生素C联合处理后的毒性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胚胎发育阶段主要运用体视学方法从胚胎的出膜率、致畸率和致死率观察毒物对胚胎的影响;在幼体(蝌蚪)阶段主要进行个体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包括体长、平均体重、氧化还原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在成体阶段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实验检测毒物对血细胞DNA的损伤效应。
结果显示所有受试毒物均未对黑斑蛙的胚胎发育产生影响,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阶段存在卵胶膜有关。在幼体(蝌蚪)和成体阶段,低浓度的重铬酸钾[也称铬(Ⅵ)](2.5 μmol/L或0.13 mg/L)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也未检测到血细胞DNA损伤现象;在铬(Ⅵ)浓度超过12.5 μmol/L(或0.65 mg/L)(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铬(Ⅵ)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5 mg/L)即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血细胞DNA也出现严重损伤,并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即随着铬(Ⅵ)浓度的增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及血细胞DNA损伤诱导效应均出现增强。氯化铁[也称铁(Ⅲ)]暴露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受试浓度范围内氯化铁对黑斑蛙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SCGE检测未见血细胞DNA损伤。而铬(Ⅵ)-铁(Ⅲ)联合处理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则具有双重性,在铬(Ⅵ)浓度保持12.5 μmol/L不变时,铁(Ⅲ)浓度低于12.5μmol/L时对铬(Ⅵ)毒性能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但铁(Ⅲ)浓度达到62.5 μmol/L肘却对铬(Ⅵ)毒性表现为增强作用。用维生素C(Vc)与铬(Ⅵ)联合处理时,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出复杂性,铬(Ⅵ)的浓度在2.5 μmol/L时,3.5 mg/L的Vc对铬(Ⅵ)的毒性存在拮抗效应,但是随着二者浓度成等比例的升高,Vc对铬(Ⅵ)诱导血细胞DNA损伤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因而将维生素C作为铬(Ⅵ)有效拮抗剂的观点值得商榷。
有观点认为铬(Ⅵ)能增加体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引起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性的改变,因而可作为重要的生物胁迫标志。但本实验结果提示铬(Ⅵ)、铁(Ⅲ)以及铬(Ⅵ)-铁(Ⅲ)、铬(Ⅵ)-Vc联合处理,蝌蚪尾部肌肉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的改变并无一致性。因而以抗氧化酶活性改变作为污染胁迫的生物标志,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