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ve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REN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Exemplified by Six Tr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8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09年传教士马歇曼节译本《论语》(也是《论语》的第一版英文直译本)出版到现在两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译者对《论语》的英译付出了诸多努力。《论语》英译的研究也在一直继续着。“仁”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最重要而深刻的哲学概念之一。对这一重要哲学概念的英译,不同的译者选择不同的英文词与之对应。这一选择,无形中都带有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原文抑或是倾向于译文,基于译者对《论语》这一著作中“仁”的理解,同时受制于译者不同背景,所处的不同时代和与中西文化相关的一些因素。描述性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语言学视角的桎梏中跳出来,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用描述性的方法,从更广阔的视角——文化来研究翻译。从1972年JamesHolmes第一次正式将描述性翻译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到1995以色列GideonToury教授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一书的出版,描述性翻译究得到了成熟的发展。GideonToury认为,翻译是译者做出选择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制于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因此他提出了规范(norm)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三个步骤,同时指出规范不是显性的,而是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通过文本内分析和文本外分析可以归纳出规范。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描述性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这篇论文从《论语》中“仁”的英译这一角度切入,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选择了六个样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三本为西方译者,分别为JamesLegge(1861),ArthurWaley(1945)和RogerT.Ames&HenryRosemont,Jr.(1998);三本为中国译者,分别为辜鸿铭(1898)、刘殿爵(1979)和林戊荪(2010)。译者所处的年代不同,各自的背景不同,对“仁”的英译自然不同。这其中则包含了每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即GideonToury所提出的初始性规范(initialnorms)——“充分性翻译”(Adequatetranslation)和“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translation)。通过运用GideonToury关于norms理论和其方法论,辅助以图表等对比的方法,这篇论文以期对“仁”的英译作出较为全面的描述性研究。文末,作者还尝试性地对“仁”的英译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GideonToury的描述性翻译学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心理危机干预是在危机情况下的紧急心理救援,是将心理学相关知识应用到危机处理领域。心理危机干预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部分,与其它心理学分支紧密相连,如社会心理学、集体心理学、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许多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利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契机,开展了一系列
唐娜·塔特(Donna Tartt,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塔特共著有三部长篇小说,且都名列畅销榜榜首或为获奖作品。2013年出版的《金翅雀》获得了2014
类文本研究是文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但颇具重要性的研究方法,旨在综合研究出版作品正文之外的表现形式。本文选取《我父亲的梦想:种族与传统的故事》与《无畏的希望:重申美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裔作家,其《拉维尔斯坦》出版于2000年,小说通过齐克的叙述刻画了大学教授、学者及政治哲学家拉维尔斯坦。他在异国文化中遭遇着被排挤的命运,在不断寻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以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发展起来的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以非文学语篇作为研究对象,把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