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伴随着地震、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术界对灾后重建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
都江堰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千三百年前李冰父子开创的水利工程、二王庙古建筑群和青城山道教文化古迹,在200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城市。可是,都江堰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要在地震的废墟上短时间内重新建立起一座城市,决非易事。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人民的全力援建下,在都江堰市人民的通力合作下,都江堰市在短短的三年里完成了跨越式重建,创造出灾后重建的一个奇迹。灾后重建不是按传统的习惯简单地把城市来一个复制,而是从一开始的总体规划到灾后重建全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科学重建、优质重建。如何把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灾后重建中,使灾区的社会和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已成为灾后重建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自然辩证法、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理论含义、实践方法的研究和阐述,分别从灾后重建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可持续发展在灾后重建中的必要性,以及对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探索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都江堰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论文列举了都江堰市三年来重建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借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重建经验,提出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相关对策: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和已有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前提下,谋划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明确都江堰市的社会发展方向,加快实现城市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本论文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可持续发展思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更加全面的都江堰灾后重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