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厂内网分为信息网和控制网,二者都基于以太网进行工作。由于以太网的不可靠传输机制,非实时的信息流与实时的控制流无法在同一网络中传输,两张网络相互隔离。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厂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工厂内网需要深度融合。时间敏感网络在支持控制流的传输确定性需求的同时兼容标准以太网,是未来工厂内网融合的关键技术,然而目前其标准发布仍不完善。面对工厂内网融合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标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厂内网分为信息网和控制网,二者都基于以太网进行工作。由于以太网的不可靠传输机制,非实时的信息流与实时的控制流无法在同一网络中传输,两张网络相互隔离。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厂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工厂内网需要深度融合。时间敏感网络在支持控制流的传输确定性需求的同时兼容标准以太网,是未来工厂内网融合的关键技术,然而目前其标准发布仍不完善。面对工厂内网融合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标准,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流量整形的时间敏感路由机制,该机制可实现时间敏感网络的功能。时间敏感路由机制通过两个环节实现对流量传输的定制化服务,分别为路径选择环节和流量整形环节。路径选择由路由策略决定,工厂混合业务流传输需求各异,传统的路由策略无法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选路服务,而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工业场景的基于“跳数”与“带宽”可变权重的路由策略,该路由策略结合工厂流量类型分析流量传输对实时性和可用带宽的需求,在路由层面转化为对经过交换机的跳数和对可用带宽的需求权重,从而对路径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能够为各类工厂流量提供贴近传输需求的路径选择。在传输路径上的网卡发送端,本文将网卡发送队列划分类型,以内核优先级字段为媒介设计引导对应类型的流量进入指定发送队列的方法。设计实时流整形配置规划算法,配合添加在实时流队列的门控机制,为实时流划分时间片传输,使其传输的端到端时延可控。设计音视频流整形配置规划算法,配合添加在音视频流队列的基于信用值的整形机制,使音视频流向网络中平滑发送数据。流量整形环节的设计是本文保障工厂各个流量传输需求的根本手段。为搭载时间敏感路由机制,本文搭建了软件定义的集中式网络,设计了包含信息采集服务、路径选择服务、流量整形服务的集中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采集流量及网络资源信息,为工厂流量进行定制化服务,并通过本文设计的两条配置下发通路将服务配置下发到交换机。最后,本文对时间敏感路由机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路由机制能够支持工厂混合业务流量的传输需求,在保障实时性流量确地性传输的同时,兼容其他非实时性流量的传输工作。本文的工作对工厂内网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水系锂离子电池不仅更加安全环保,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能量密度,表现出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作为一种常见的受人欢迎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仅储藏丰富、成本低,而且具有易合成等优点,是最有潜力的电池电极材料之一,但是容量衰减问题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因此,本文以尖晶石锰酸锂(LiMn2O4)为研究对象,从控制晶面取向和表面包覆两个方面来抑制
我国近年来制造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在稳步提升,但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自动化率低,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大大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生产线作为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场所,生产线平衡及布局的合理规划设计可以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降低搬运、存储成本,因此设计出更合理高效、顺滑流畅的生产线能够促进中小制造型企业走向更快、更强的道路。为了解决
随着MEMS、NEMS和纳米制备工艺的发展,器件的微小化、集成化已经成为常规需求。扫描探针传感器的发展,为纳米级探测、扫描、信息存储、光刻和直写等方面推进了一大步。自驱动自检测微悬臂梁传感器以高度集成化、体积小巧和制备简单的特点,在形貌检测和无掩膜光刻直写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其中电热驱动的悬臂梁传感器,具有驱动效率高、提供稳定振幅、可控性强的驱动力和制备工艺简单的优势。在扫描探针光刻(SPL)领域,
川藏铁路作为我国第二条进藏铁路,连接起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通道,但川藏线缺少高压等级电网,川藏500k V电力联网工程距离线路较远,大部分区段外部电源条件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电网支撑。同时作为电力系统的一种特殊用电负荷,牵引负荷对电网冲击性较强、随机性波动较大,而且牵引负荷属于单相、非线性负荷,会引发负序和谐波,需要对上述问题综合考虑。本文首先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了电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加以存储和利用,是信息抽取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抽取是信息抽取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任务之一,旨在将文本中标注的两个或多个实体间的关系提取出来构成三元组,以支持知识图谱、检索和问答等下游任务。传统的有监督数据集无法支持深度学习对数据量的要求,于是远程监督数据集应运而生,实现了大规模数据的自动标注。然而该任务下还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数据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