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分离手段、分析技术和评价方法对瑶药石柑子进行全面系统的药学研究,初步明确石柑子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建立石柑子高效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拟定石柑子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建立石柑子水分及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并对石柑子抗炎镇痛的药效学及水提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分离法对石柑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色谱、质谱和核磁法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不同产地的石柑子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对24批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光谱进行相似度评价。3.采用显微鉴别法对石柑子茎横切面及粉末进行观察,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石柑子中的β-谷甾醇和阿魏酰酪胺进行鉴别,从而建立石柑子药材的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石柑子中阿魏酰酪胺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限量。对石柑子药材的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等检查的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并规定限量。4.测定24批石柑子药材的近红外光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软件,建立石柑子药材水分及浸出物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5.采用醋酸扭体法对石柑子水提液和醇提液的镇痛效果进行研究,以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计算疼痛抑制率,从而对石柑子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采用皮下注射Freund’s完全佐剂诱导佐剂型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模型,以大鼠足跖肿胀度和血清中白介素-1p含量水平为指标,对石柑子的抗炎活性进行评价。6.采用小鼠口服灌胃给药对石柑子水提物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采用Bliss法计算石柑子水提物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so)及最大耐受量(MTD),以此对石柑子水提物的急性毒性进行评价。结果:1.从石柑子的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N-阿魏酰酪胺、丁香酸、香草酸和p-谷甾醇,其中反式-N-阿魏酰酪胺和丁香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建立了石柑子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确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出2“、3#、11#分别为香草酸、丁香酸和阿魏酰酪胺。24批石柑子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显示,12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9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8~0.9之间,仅有3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7~0.8之间。3.建立了石柑子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并确定了15个特征吸收峰,通过对图谱的整体性状及特征吸收峰的比对,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4.建立了石柑子药材的质量标准:(1)确定了石柑子茎横切面和粉末的显微特征。(2)建立了石柑子中β-谷甾醇和阿魏酰酪胺的薄层鉴别方法。(3)建立了石柑子中阿魏酰酪胺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并对24批石柑子药材的阿魏酰酪胺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剔除离群样品后暂定石柑子药材中阿魏酰酪胺含量不得低于0.03%。(4)24批石柑子的水分平均值为10.75%,总灰分平均值为8.44%;暂定石柑子药材水分不得大于13.0%,总灰分不得大于11.0%。(5)确定石柑子浸出物的测定方法为热浸法,浸出溶剂为50%乙醇;24批石柑子的醇溶性浸出物平均值为9.26%,暂定石柑子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小于7.0%。5.建立了石柑子水分及浸出物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水分近红外模型的校正集均方根偏差(RMSEC)为0.132,交叉验证均方根偏差(RMSECV)为0.238,验证集的预测相对偏差为1.49%;浸出物近红外模型的RMSEC为0.158,RMSECV为0.297,验证集的预测相对偏差为0.93%,说明模型性能良好,预测准确,可用于石柑子水分和浸出物含量的快速测定。6.药效学研究表明,石柑子水提液和醇提液均能显著降低醋酸致疼痛的小鼠扭体次数;石柑子水提液高剂量组和醇提液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AA模型大鼠的足跖肿胀度;石柑子水提液高、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AA模型大鼠血清中自介素-1β的含量水平。说明石柑子水提液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活性,且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7.石柑子水提物小鼠口服急性毒性研究表明,小鼠半数致死量为207.91g生药/kg,最大耐受量为134.64g生药/kg。小鼠的最大耐受量是人的临床给药剂量的269.28倍,表明石柑子水提液的急性毒性较小,常规用量下安全性较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石柑子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质量标准、药效学和急性毒性进行研究,全面对石柑子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为后期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的筛选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石柑子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行的标准,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石柑子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