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2666》,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遗作,同时也是其集大成的封顶之作。凭借出色的想象力,熟稔又特别的叙述技巧和宏大的主题隐喻,《2666》被认为是拉丁美洲“后文学大爆炸”时代衰颓文坛的一剂强心针。本文试从空间写作研究的角度研究这部大书。 所谓空间写作,其前提是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将空间视作一种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多维存在,运用与空间配合的小说创作技巧而进行文学文学创作,以此构建作品丰富的空间隐喻,传达出作家自身深刻而复杂的空间体验,其中充满强烈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波拉尼奥一生颠沛,从南美到欧洲,遭遇了频繁的空间迁移和巨大的政治变故,小说《2666》中智利的流亡印象、墨西哥的暴力印象和欧洲的边缘印象,正是波拉尼奥无所依归的空间印象的传达,促使他形成了跨越有限空间的“世界公民”的国际性写作立场。 为了配合这种空间印象和体验的传达,波拉尼奥在小说创作的外在形式上,对作品构建的五个部分,大胆运用了异于传统的多种空间化叙述策略:轻佻叙述、迷幻叙述、冷酷叙述、多叙述者叙述、超链接叙述等。这些花样迭出的空间化叙述策略,与小说各部分内容巧妙配合,成倍地扩展了作品内涵,使《2666》的艺术空间得到极大彰显。 与外在的叙述形式相对,在《2666》的内部构建中,波拉尼奥又别出心裁地通过人物设定、对话和叙述者,绘制了一个“双重文学空间”——文本书写的文学空间,加上文本空间中之另一个“文学空间”——由文学相关从业者或爱好者构筑起来且凌驾于现实空间和文本空间之上的“文学空间”。这种“双重空间”,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发出的多重话语,更似福克纳多重意识流展现的一个个不同的现实横切面,从而以不同角度和层面反射整个世界和全部的人类社会,并同时发出了令人警醒的预言,突出了“搜找”与“黑洞”这两大核心主题。 “搜找”意味着人类活动中不断重复的奋力寻求的行为。波拉尼奥认为,人们的“搜寻”是一种无意义的寻找,最终只会被无尽的道路吞没;而“黑洞”则意味着世界恐怖的黑暗中心,就像无边宇宙中那具有巨大引力的“黑洞”一样。故波拉尼奥预言,在遥远的2666年,将出现一个更加巨大的黑暗中心。然而,正是在这否定之否定中,波拉尼奥对人类的“警醒”显得更为有力,其震撼意义,已然超越了文学范畴,走向了更宽广的空间。 综上而言,本文开创性地探明了空间对波拉尼奥艺术创作的深度影响,与波拉尼奥本人对空间问题高度重视之两者的辩证关系;并从文本形式和内在构建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由此形成的他空间化叙述的创作方法和空间体验的多种途径的传达等等。由此首开从空间角度深度切入波拉尼奥及《2666》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研究波拉尼奥的某些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