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滇国的青铜扣饰,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作为滇文化研究的辅助部分而有所涉及,对滇国青铜扣饰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较少,甚至对青铜扣饰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滇国青铜扣饰的整体风格、地域差异及与北方动物纹牌饰的交流等相关问题需要完善或重新探讨。
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依形状的不同,将滇国青铜扣饰分为圆形扣饰、长方形扣饰和不规则形扣饰三大类,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其下又可分为若干子类型。滇国艺术家们熟练运用泥范铸造法、失蜡法和单面范的青铜铸造工艺,先铸出扣饰外形,再运用焊接工艺、鎏金工艺、宝石镶嵌工艺和镀锡工艺进行加工和装饰。既显示了高超的青铜加工和铸造水平,又显示了融写实性、生动性、情节性、流畅性和统一性于一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
滇国青铜扣饰经常拿来同北方牌饰相提并论,本文将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从年代序列、造型特点(如形式、主题、装饰风格)、制作工艺和日常用途几方面进行考察,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得出二者并不存在继承、交流和发展关系的结论。两者共有的“动物纹”风格,乃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社会发展早期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而于内心产生的英雄崇拜和脆弱无助的矛盾在原始巫术下的统一。至于滇国扣饰中出现造型奇异、构思特别的“二人舞蹈”等与滇国扣饰整体风格迥异的扣饰,乃是战国晚期南迁云南西北的塞人所带入。滇国青铜扣饰仍以其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