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颞骨内的中耳、内耳和面神经管的发育畸形,是临床上造成神经性耳聋和面瘫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螺旋CT具有MPR等三维重建功能,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显示良好,在CT影像上颞骨及其内的主要结构能够完整显示,其微细结构也能够较清晰显示。但有关MPR重建颞骨主要结构的资料较少。目的利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的MPR等技术,观测中耳和内耳的鼓室、乳突窦、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前庭、半规管、圆窗、前庭窗和面神经管的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后膝部、乳突段的位置、形态、径线、角度等,为颞骨内结构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进行颞骨螺旋CT扫描的检查者影像300例,分为2个年龄组,(1)≤6岁组(8月~6岁),100例(200耳,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2±0.3)岁;(2)>6岁组,200例(400耳,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平均(38.5±3.8)岁。将被检查者的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MPR技术,分别沿颞骨内主要结构进行影像后处理,显示出所观测结构的全程或最大程度地显示出其全程。使用三维重建工作站内的测量软件,测量颞骨内主要结构的径线等。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1.在中耳的MPR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镫骨、砧骨、锤骨、砧镫关节、锤砧关节、前庭窗等主要解剖结构。中耳结构的左、右侧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和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如听小骨等在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6.41±1.07)mm、(8.06±1.71)mm、(10.81±1.20)mm,大于6岁年龄组分别为(9.08±0.63)mm、(6.70±0.66)mm、(8.36±0.72)mm。2.在内耳的MPR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前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耳蜗、前庭等主要解剖结构。内耳结构的左右侧之间、男女性之间和小于6岁年龄组、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外骨半规管的周长和圆窗、前庭窗的直径分别为(13.02±1.68)mm、(13.59±1.60)mm、(13.05±1.23)mm和(2.08±0.55)mm、(2.70±0.49)mm,耳蜗高度、长度和前庭长径、宽径分别为(3.50±0.52)mm、(6.21±1.04)mm和(5.75±0.50)mm、(2.90±0.67)mm。3.面神经管的MPR斜矢状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的乳突段、后膝部和鼓室段,斜轴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鼓室段的起始部、前膝部和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面神经管的左、右侧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和大于6岁年龄组之间的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膝部角度等大多数结构在年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岁年龄组的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分别为(3.31±0.73)mm、(10.64±0.77)mm、(12.09±1.1)mm、(115.62±6.44)°,大于6岁年龄组分别为(3.66±0.39)mm、(11.50±1.06)mm、(13.68±1.05)mm、(110.10±6.13)°。结论1.颞骨内的上鼓室的上下径和乳突窦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神经管的迷路段长度、鼓室段长度、乳突段长度、后膝部角度在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有其年龄特点,提示在临床诊断及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年龄因素。2.颞骨内的听小骨、骨半规管、耳蜗和面神经管的宽度、前膝部角度等无年龄组之间差异,说明这些结构在出生时已达到成人水平,为人工耳蜗等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