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课题组发现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性,通过观察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行为症状学指标、血清中HIS、IgE、IL-4等细胞因子与其鼻黏膜中IL-4中的影响,并探讨其理论规律,以期为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健康SPF级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辛芩组、六君子组、麻芥组、联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AR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治疗14天后,进行标本取材,抽取主动脉血,处死大鼠并摘取其鼻黏膜,采用HE染色并进行观察,运用ELISA方法对血清中HIS、IgE、IL-4等细胞因子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鼻黏膜中IL-4进行检测。结果:1.对AR模型大鼠行为症状学的影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挠鼻、流清涕、频发喷嚏等AR症状突出且未见缓解;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六君子组大鼠AR典型症状缓解不明显;联合组、麻芥组和辛芩组大鼠上述变应性鼻炎症状可见明显缓解。2.对AR模型大鼠血清与鼻黏膜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gE含量高于正常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麻芥组、辛芩组、六君子组各组大鼠血清中IgE含量相比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IS含量高于正常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麻芥组、辛芩组各组大鼠血清中HIS含量相比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大鼠血清中HIS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高于正常组大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麻芥组、辛芩组各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相较于模型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大鼠水平。模型组大鼠鼻黏膜中IL-4含量高于正常组大鼠;联合组、麻芥组、辛芩组各组大鼠鼻黏膜中IL-4含量相比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大鼠鼻黏膜中IL-4水平;六君子组大鼠鼻黏膜IL-4水平稍有下降,但仍高于其他给药组。3.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鼻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对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正常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可见部分缺失,出现糜烂,且黏膜腺体减少,可见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情况出现,纤毛明显脱落,显示出黏膜重塑的特征;联合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缺损不明显,修复状况良好;六君子组大鼠鼻黏膜仍可见缺失、糜烂,黏膜下腺体减少,炎细胞出现浸润,仍可见少量纤毛脱落,纤毛排列不一致;麻芥组大鼠鼻黏膜仍有部分缺损,黏膜下腺体增多,组织水肿减轻,可见少量上皮细胞脱落,纤毛未见明显脱落;辛芩组大鼠鼻黏膜未见明显缺损,修复状况良好,未见明显黏膜重塑的特征。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采用OVA作为变应原方法可成功制备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对于变应性鼻炎急性期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缓解AR典型症状,推测其机理与降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作用有关,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分析;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与辛芩颗粒在AR急性期症状疗效对比,辛芩颗粒较有优势,但两者差异性不大,但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麻芥六君子汤联合方组的防复发等远期疗效更为理想,下一步可设计相关实验进行观察研究;证明基于兴阳健脾、肺脾同调理论运用联合方组这一治疗法则,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优势性,因此亦可以尝试将联合方组的处方法则应用于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为其治疗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