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罗利亚·内勒小说《林顿山》和《戴妈妈》中的身份寻求主题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罗利亚·内勒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重要作家。对众多评论家和读者来说,她和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一样,都是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人物。1982年,她的首部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出版后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处女作奖,并被拍成电视剧。该书使她一举成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小说《林顿山》(1985)、《戴妈妈》(1988)、《贝利小餐馆》(1992)、《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1998)和《1996》(2005)。《林顿山》勾勒了一副美国黑人中产阶级的生活画卷,《戴妈妈》则描写了一个充满魔力和爱的世界,展现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居民的生活。这两部小说在结构、创作手法和心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两部小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考察一下两部小说的主题就会发现,它们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林顿山》着力刻画了众多因其受压迫的地位或者对物质财富、权力的追求而丧失了自我的人物,《戴妈妈》则或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黑人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之路。本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简单介绍格罗丽亚·内勒其人其作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论文的研究目标,并说明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集中分析《林顿山》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这些人物虽然性格、社会地位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迷失了自我。此章节将对他们进行逐一分析,展示他们或多或少有些扭曲的生活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各自不同的选择。第三部分是对《戴妈妈》的分析。和《林顿山》中的人物不同,《戴妈妈》的主人公(可可、乔治、戴妈妈)过着相对融洽、幸福的生活。此章节将注意力集中在可可和乔治二人身上,探讨他们如何互相帮助、彼此成长。乔治之死的主题意味,以及可可如何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寻求平衡、寻求自我,也是本章讨论二重点。论文的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通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身份寻求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在《林顿山》中,内勒描绘了那些失去自我的人物多少有些扭曲的生活,而《戴妈妈》则或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了出路:只有建立和谐的男女关系并且尊重黑人传统文化,黑人才不会在当代美国社会中迷失自我。
其他文献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隐喻和转喻被看成修辞格。自Lakoff& Johnson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对这两种修辞格有了新的发现,尤其是对隐喻有了较为深入的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我们听说了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党支部书记杜克润的事迹后,于8月中旬前去采访时,我们见到的杜克润让人心酸流泪。他身体干瘦如柴,躺在炕上直喘气,深陷的眼
查克·帕拉纽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以《搏击俱乐部》成名与世。此后其作品一直稳居畅销书的行列,深受读者欢迎。他也成为 X一代崇拜的偶像。在《搏击俱乐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韩礼德和哈桑出版《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并创立了衔接理论以来,衔接理论一直备受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关注。衔接作为一种谋篇手段,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艾·巴·辛格是现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手法、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和精神处境。有关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在辛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翻译研究的视角专注于
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10月12日各大报发表了全会公报。公报说,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剧本《暴风雨》中的圣经原型,分四章进行讨论。 第一章主要关注圣经的母题原型在本剧中的体现。圣经母题广泛而深刻,在本剧中主要表现为博爱,忏悔,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