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迅速兴起,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在不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13年7月更是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从而迈出了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主要由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部门构成的。这两个部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强烈竞争、合作互补关系,且政府常出台政策为打压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地位,但其效果都不显著,甚至有些政策反而有助于非正规金融发展。作为极为重要的外生冲击,农村正规金融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对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是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现实出发,探讨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影响的机制与效应。首先深入归纳、提炼与创新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互动机制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中考察了以前学者不曾考虑的技术内生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合理地展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进而对从数据中挖掘出近十年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基本事实,并利用计量模型科学的验证贷款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和替代机制,最后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本身的完善程度是否比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影响更显著。通过理论框架分析与计量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可分为利率增长快速期、利率波动变化期与利率回落稳定期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且有一定的差异性;(2)在渐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本文创新性提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是名义收益效应、借款人类型恶化效应与技术内生效应三种效应的迭加。在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呈倒U型变化特征,亦可分为三大阶段;(3)在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影响问题中,本文发现信息不对称是比利率市场化更能影响农村金融结构的因素。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含义:(1)适度调控放贷利率,在对贷款利率走势有所估计的情况下利用贷款利率风险报警系统调控利率;(2)严格把控借贷时限,对借贷农民综合评价后再给出金融机构可接受的借贷期限;(3)重视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运用好当代大数据技术使征信数据标准化,以数据融合来连接各地的信息。由于受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与可获取的数据样本,本文在最后点出了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