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并易出现心脏和外周循环系统的反射控制机制损害以及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量异常,这将降低机体对内外环境改变时产生的血压反应性,影响血压的自稳作用,从而易出现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变化、血压变异性增大及晨峰血压增高,造成/加重靶器官损害。目前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得到连续性血压监测数据结果,包括实时血压数值、昼夜血压节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血压变异性,晨峰血压值及血压负荷值。从而判断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程度、预测疾病转归,指导用药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ABPM夜间频繁测量血压可能会对受查者睡眠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可能干扰夜间血压的真实变化,使血压昼夜节律曲线产生偏移等结果。本研究旨在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及血压的影响,为临床实践中正确评价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提供依据。方法:入选我院干部病房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79.5±11.3岁,入院后患者常规降压治疗且在2次ABPM检查期间未予调整降压药物种类及剂量。同一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期间基础血压(晨醒后空腹静息10分钟左右)较平稳,波动幅度不大,情绪稳定,白天日常活动程度相似。第一次行ABPM检查夜眠前不予药物干预睡眠(干预前组),第二次行ABPM检查于睡眠前给予佳静安定8mg口服(干预后组),记录数据:1、两次行ABPM检查时干预前、后两次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2、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3、4种昼夜血压形态;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4、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负荷值(SBPL)、舒张压负荷值(DBPL);5、晨峰血压(MBPS)、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mean士SD)表示,两组间计量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干预前组与佳静安定干预组在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上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2、两次测量,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24hSBP与nSBP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24hDBP与dSBP干预前后ABPM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3、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NSBPRR与NDBPRR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患者两次昼夜收缩压形态:尽管杓型血压有1人增至5人,但杓型血压所占比率没有显著差异(P单侧=0102,P双侧=0204),干预后组较干预前组反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减少,非杓型血压增多,少数出现深杓型血压;5、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晨峰血压无显著性差异,但晨间血压平均值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6、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夜间BPV与BPL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ABPM检查过程会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2、行ABPM检查过程因可能影响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昼夜血压形态出现偏差;3、行ABPM检查,检查过程本身对晨峰血压影响不大,但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有影响,使其升高;4、行ABPM检查会造成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增大、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比例增高;5、尽管目前ABPM检查较偶测血压在高血压的诊疗中具有明显优势并得到指南的推荐和广泛应用,但临床使用ABPM进行血压监测时,应关注ABPM检查过程本身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从而影响血压的真实性,造成血压诊疗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