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开花时间的早晚对水稻本身的生产力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杂交水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杂交种子生产(制种)过程中父母本花时不遇逐渐成为影响制种产量的限制因素之一,有关水稻花时的研究才有所开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强优势的粳不籼恢杂交组合的出现,但由于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较低,花时不遇遂成为制种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强优势粳不籼恢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应用,花时的相关研究才逐渐引起遗传育种家的重视。发掘早花时材料,明确花时的遗传机制,转育早花时不育系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本研究利用自主发现的早花时突变体EFT和籼粳稻品种构建群体,通过改进花时的调查统计方法,以期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并进行遗传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QTL定位分析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境对水稻花时的影响:分期播种亲本EFT和日本晴,调查不同时期内的花时随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表明环境对花时影响趋势为:温度升高,花时提早,温度降低,花时推迟;日照时数减少,花时推迟。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2.花时研究方法的改进:为了减少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本试验改进了花时的调查和统计方法。改良后的花时调查方法,缩短了调查周期,且随时根据株系开花情况更改调查时间,使记录数据更加接近真实花时,调查数据相对更精确;花时统计数据不再采用花时级数作为QTL定位花时表型数据,而用每个株系与其同一时期抽穗的EFT亲本的开花时间差,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且保持了数据原貌,避免了重要QTL遗漏的可能性。3.花时性状的遗传分析:利用早花时突变体EFT与粳稻日本晴,籼稻TN1、9311、中组14杂交得到F1、F2群体,其中F1群体中,全部表现出早花时表型,F2群体中,早花时植株与正常花时植株符合3:1分离;利用正常亲本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得到的BC1F1群体中,早花时植株与正常花时植株符合1:1分离,说明早花时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但并不排除多个微效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4.遗传图谱的构建:构建了包含184个株系的EFT/NIP重组自交系群体,并利用SSR和InDel两种类型的标记对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选择均匀分布的多态性标记进行遗传图谱构建,最终构建了一张包含193个标记的连锁图谱,包含17个连锁群,图谱全长1753.3cM,相邻两标记间平均间距为9.1cM。5.花时性状的QTL定位: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花时QTL 7个,分别位于第1、5、9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7.57%66.8%的表型变异,除qFT-1c外,其他6个QTL均为新的位点,此外,qFT-1a LOD值6.94,解释66.8%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来自早花时亲本EFT,是一个主效QTL,有待进一步验证。6.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前人研究中认为花时与生育期、谷粒长宽比等性状有关,我们调查统计了生育期、谷粒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等四种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花时与粒形性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生育期是否有明显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QTL定位结果表明,这四个性状的QTL与花时的QTL无位置重叠。检测到抽穗期QTL 6个,分别位于第3、8、9和11染色体上,粒形QTL 10个,分别位于第2、7、8、9、10、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抽穗期QTL qHD-11a,粒长QTL qGL-12,粒宽QTL qGW-8、qGW-9和谷粒长宽比QTL qRLW-7、qRLW-9、qRLW-10、qRLW-11均是前人未曾报道的,被认为是新的QTL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