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0年,R.Ahlswede等人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的理论。网络编码是一种新型数据传输方式,允许中间节点对数据进行编码后转发,增加单次转发的信息量,使网络吞吐量得到提高。但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学者们发现网络中的编码机会并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利用。鉴于此,提出了编码感知技术,该技术能够在路由建立过程中把是否存在编码机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通过主动探索、创造并利用网络中潜在的编码机会,使网络的吞吐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编码感知技术应用到无线多跳网络中能有效地提高网络的性能。本文以网络编码感知的无线多跳网络路由算法为研究核心,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无线多跳网络中节点编码感知的机会转发路由协议研究;第二,基于网络编码感知的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完成的工作及成果如下:第一:针对现有考虑节点编码机会的编码感知路由协议Ex CAR(a coding-aware routing protocol termed extended coding aware routing)在无线链路不稳定的情况下转发节点集内的节点在计算编码机会时可能产生误判,以及在转发节点集内选择最优编码节点时需要交换大量的数据包缓存信息会导致较大的端到端时延和网络开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编码感知的机会转发路由协议NAOFP(node network coding aware opportunistic forwarding routing protocol)。NAOFP协议通过引入基于侦听概率的附加ID信息添加、转发节点集的最优转发节点选择、数据包的高效缓存等新机制来解决Ex CAR存在的问题。利用OPNET仿真软件完成了算法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ExCAR相比,NAOFP协议在网络吞吐量、平均端到端时延、编码包的解码成功率等方面的性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第二:针对现有网络编码感知的多路径路由协议CAMP(network coding-aware multi-path routing)在进行数据流量分配时,没有考虑到由于流经编码节点的数据流速率不匹配会造成编码性能下降和时延较大的问题,以及在CAMP中使用的是COPE编码机制,因不能发现两跳范围外的编码机会使网络编码机会得不到充分利用。为此,提出了一种以数据速率匹配为核心的编码感知多路径路由协议RACMP(rate adaptive coding-aware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该协议在数据流分配时,充分考虑流经编码节点的数据流速率大小,使编码节点达到最大程度的数据速率匹配,提高网络编码的性能。另外,该协议通过使用一种流间编码机会判断规则来扩大编码机会的探测范围。利用OPNET仿真软件完成了算法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CAMP和AOMDV协议相比,RACMP协议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和编码数据包的比例,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平均时延。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