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形态扩张和城市空间的重建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居住形态的扩张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中最显著变化之一,这种变化正在塑造一种全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因此研究居住形态扩张与新城市空间的生成和相互作用机制是很有意义的。   城市居住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建筑或城市规划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从相关学科得视角检视了城市居住形态扩张问题,分析了各个学科对这一问题的构建模式。一般来说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基于解释学的视角,而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更侧重解决空间建构实践中的形态问题。但是结合它们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它们各自所讨论的居住形态扩张问题实际上是一组前后呼应的问题域,仅仅站在建筑学的角度,抛开相关的解释学建构,是不能完整地理解这一现象的深度和广度,也无法对它产生的问题做出全面和有效的回应。因此,本文的形态学研究是建立在解释性的多学科基础上的。另外居住扩张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实证研究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本文也大量引入对实例的讨论,以获得与解释性研究的相互印证。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城市居住扩张是社会结构转变和技术进步推动的,但是当前我国城市居住形态的扩张的背景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和郊区化都有较大的不同。这一过程既是西方国家百多年来城市空间演变的浓缩,又为信息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生产方式左右,更与我国特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突出的特点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居住空间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实,城市居住形态扩张上的这种状况也是近30年来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动的社会经济转型表现之一。转型下的居住形态扩张首先导致了微观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内部结构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的变化,与建国前30年建设的“大单位-小社会”式城市居住聚落相比,这些变化使居住形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更大。居住形态的扩张和它内在特征的变化有时对城市空间具有极大的负效应,包括致使城市空间的分裂、恶化和离散,这些效应也促使了宏观的城市地理空间、交通模式等的重构。居住形态扩张最为本质的影响是对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近30年来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由居住形态扩张造成的,但是必须看到是如过没有这种扩张,大规模的社会空间分异也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扩张一方面将城市的分异和隔离固定化,另一方面大大拓展的城市生活的范围,改变了交通方式,这些对于传统以开放性、步行性为特征街道和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是灾难性的,而传统城市空间的式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简单结论似乎是居住形态的扩张导致了城市空间的丧失。   今天发达的虚拟技术和远距通信是无法完全替代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在目前的城市社会空间和技术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也非传统城市空间所能容纳。因此当前的城市空间具有一些全新的形态结构特征,而把握这些特征的契机仍在居住空间的扩张中,因为一切城市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居住空间。通过居住与其他城市功能的交互性,我们可以认识这种新城市空间——普通空间的作用模式和运行机制。这种新的城市空间也应当具有它所替代的传统城市空间的作用——充当城市公共生活的容器。如果有高质量普通空间为所有的城市居民分享,某种意义上也就促进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居住形态的扩张除了具有负效应,也具有缓冲、疏散和整合城市空间的正效应。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如果在居住形态的扩张和普通空间的建设上以社会合作为基础,遵循整体最优的目标选择,注重空间发展的平衡,必然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我国生活资料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批发市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得到了迅猛发展。期间,部分中小城市依托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悠久的商贸传统,大力进行批发市场的建设
论文从轴线的基本概念入手,对轴线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将广泛意义上的轴线定义和特性延伸至城市轴线的概念,对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城市轴线表现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
“国际式”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缺乏对建筑地域性形态方面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建筑与地区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状况等相关联的特点。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世界存量住房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居住建筑的能耗状况不容乐观。大量的既有居住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规划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关于文脉的研究不足。规划不能造成文脉的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土地利用
遗址本身作为对时间流逝的客观记载,人们期待看到的是其经历风雨的存在状态与持续发展。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新增物(建筑物或景观环境)保护并展示遗址,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关联。
经过新世纪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的快速建设与扩张,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和投入也日益高涨。而随着全球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应试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大量建设对应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这种特定时空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文化场馆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其自身的功能日趋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的主要中心城市在包括土地转让、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集中的爆炸式变化。90年代中期前,在各地饥渴式地批租、建设的近十年里,人们报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文化上的多元趋势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广泛地渗透与借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建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建筑界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