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活性氧(ROS)的积累增加细胞内氧化应激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由于肿瘤微环境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非侵袭性,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实际上,很多精心设计的纳米材料具有类酶属性,如铁基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和贵金属纳米粒子等,常被作为ROS发生器,用于纳米催化肿瘤治疗,尤其是基于纳米材料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催化分解肿瘤细胞内过表达的H2O2生成细胞毒性羟基自由基(·OH)杀死癌细胞。然而,由于肿瘤微环境呈弱酸性和不足的内源性H2O2浓度(100μM),导致部分纳米材料不能有效地启动催化反应,生成足够的ROS。此外,ROS的扩散距离极短,仅对邻近细胞产生有限的杀伤距离。而且,生成的ROS可能被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清除,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氧化损伤。因此,ROS介导的肿瘤治疗效果严重受阻。因此,设计更有效的纳米催化剂和下调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可以提高ROS介导的肿瘤治疗效果。光热治疗(PTT)是一种有效的、侵袭性最小的治疗方式,主要依靠近红外(NIR)激光照射光热试剂产生热疗(>42°C)进行不可逆肿瘤消融。温度升高不仅可以杀死癌细胞,而且可以显著加速ROS的产生和扩散距离,实现光热/氧化协同治疗。将PTT技术与纳米催化治疗相结合,具有提高治疗效率的潜力。首先,成功制备了Au@TACu NSs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单宁酸(TA)辅助的方法合成了TA-Cu2+螯合物包裹在纳米金核的表面形成核壳纳米结构(Au@TACu NSs)。采用透射电镜(TEM)直接观察到Au@TACu NSs的核壳结构,尤其是对壳层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元素定性定量测试,证明了核壳的元素组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单宁酸与Cu2+的螯合作用,结果显示单宁酸的C-OH和O-H振动被破坏,证明了与铜离子的配位反应。采用动态光散射测试了Au@TACu NSs粒径及电荷分布,结果显示带负电荷的Au@TACu NSs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在不同的生理溶液中孵育7天后,Au@TACu NSs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几乎不变,证明了Au@TACu NS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性。其次,在体外实验中对Au@TACu NS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采用体外光热实验对其光热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Au@TACu NSs具有优异的光热效应,在控制样品浓度和激光功率密度条件下,温度在26.866℃范围内精确可调,证明了由于TACu涂层的保护,使Au@TACu NSs核壳结构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可作为光热试剂用于PTT。在体外模拟肿瘤微酸环境下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Au@TACu NSs显示了较强的类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能够催化H2O2转换为高毒性的·OH,同时在弱酸条件下TACu配合物降解,释放的铜离子能够消耗GSH,进一步增强了ROS的产生,证明了光热能够加速ROS的产生,实现热增强的氧化治疗(PTT/OT)的目的。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采用溶血实验对Au@TACu NSs进行了初步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即使在材料浓度高达500μg/m L浓度下,溶血率也只有约4%,证明了Au@TACu NSs良好的安全性。最后,在动物体内进行了药物代谢行为和抗肿瘤疗效的评价。首先通过研究Au@TACu NSs的血液循环行为,显示Au@TACu NSs的血液循环半衰期(t1/2)可达到3.35±0.17 h,证明了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有利于Au@TACu NSs在肿瘤部位的聚集,能够达到12.2%ID/g,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载体。Au@TACu NSs在体内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实验研究中,结果显示Au@TACu NSs在近红外辐照后,肿瘤生长几乎被完全抑制,其可归因于光热协同活性氧的治疗,即PTT/OT协同效应。而单纯Au NPs仅轻微抑制肿瘤生长,原因是其低的活性氧·OH生成和纯金纳米微粒低的光热效应。肿瘤H&E染色结果显示,Au@TACu/Laser可诱导明显的肿瘤细胞坏死,如细胞收缩和核压缩,而正常器官损伤可忽略不计,进一步证实了Au@TACu NSs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综上,本文采用一步法制备了TA-Cu2+螯合物包裹在纳米金核的表面形成核壳纳米结构(Au@TACu NSs)。获得的Au@TACu NSs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能够将光转化为热而消融肿瘤,同时Au@TACu NSs具有较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通过H2O2分解产生有毒的羟基自由基(·OH)进行氧化治疗。Au@TACu NSs的热疗效应和消耗GSH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OH的产生,实现光热增强氧化治疗(PTT/OT)。此外,这种协同治疗策略在体内表现出了对肿瘤生长的高效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组织损伤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为以Au为基础的纳米材料作为PTT/OT协同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