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前美国公认最重要的左派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一种全新的文学、文化阐释学。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精神分析到后现代主义,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观点都被他整合到自己的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选择的批判性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阐释体系。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与坚持,使他的理论超脱了一般的文学、文化阐释学而成为一种具有历史维度的社会-文化理论,成为20世纪末以来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
   笼统地说,阐释学源于中世纪对《圣经》教义的解释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认识的专门学科。从内容上来讲,其要义就是如何关注文本的意义,力图透过表象和各种错误理解,找出文本的正确意义和深层涵义。逐渐地,人们将阐释的对象从典籍、文学逐渐扩展到艺术、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以达到对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更加深刻的认识,阐释学也慢慢地突破了一般的文学解释或批评的意义,具有了哲学的维度,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了阐释一切社会人文科学文本的方法之一,深刻影响了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詹姆逊的阐释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解释理论,是在更宽泛和更深刻的意义上来运用这一概念的,它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它关注的不仅包括文字形式的文学,还包括以各种文艺形式组成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及这些文化元素与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意义。
   上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盛行,各种传统的哲学概念纷纷受到质疑。在“去中心”、“碎片化”、“差异化”等概念的包围下,阐释学也面临着严厉的挑战,一股反阐释的潮流盛行开来。面对恶劣的理论环境,詹姆逊迎难而上,在论述了阐释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元批评”理论,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渴望与倾慕,并认为要达到一种辩证的批评,就必须回到阐释对象的社会历史环境,在对象与环境的具体现实性关系中挖掘它的深层含意。詹姆逊的辩证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卢卡奇为鼻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以说,从谱系学上来讲,他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式的。在详细地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关系后,詹姆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自己意图建构的“新阐释学”的根本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运动发展的逻辑、历史主义的视域和总体性的原则。可以说,在这三个角度中,总体性对于詹姆逊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概念的批判性吸收,詹姆逊将总体性视为辩证批判的根本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指导了其阐释体系的构建,还贯穿他的理论实践的全过程。发展着的逻辑,历史主义的视域加上总体性的原则,基本确立了詹姆逊所要建构的新阐释学的理论原则,可以说,“元批评”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理论萌芽,它预设了詹氏阐释学的理论性格与志趣,其目的就在于在反解释、解构主义流行的理论境遇中恢复一种对总体的渴望,对宏大景观的追求。当然,这种对总体性的过分迷恋也造成了詹姆逊理论的内在冲突,为自己招来了众多的非议与指责。
   对詹姆逊来说,历史是辩证法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那里也是实现阐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最佳场所,在分析了文物研究的、存在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和尼采主义的四种历史观之后,他认为,它们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历史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两难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弥补上述四种历史观的缺陷,因此他把马克思主义称作“绝对的历史主义”。之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如此功效,是因为在詹姆逊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里包含了“令人满意的逻辑概念”:“生产方式”。通过借鉴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模式,他将“生产方式”看作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中的差异性综合体,从而为他的阐释学找到了总体性的历史化分析模式,“生产方式”也因此成为了詹姆逊阐释理论和实践的“主导符码”,在其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期和资本主义文化形态划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詹姆逊阐释学的对象——各种文本来说,政治的视域是它们的终极视域,也是其阐释学的核心领域。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即将文本看作一种社会象征性行为,在文本想说而又未言说的缝隙中,是对现实存在的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想象性解决,文本的背后蕴藏着其所属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而阐释的任务就是意识形态祛魅。至此,文本“最后的意义”被揭示,阐释的中心任务被阐明,我们来到了詹式阐释学的核心。至于具体的阐释模式,詹姆逊是通过对德勒兹和迦塔利的反驳开始的,通过对中世纪神学阐释模式和弗莱原型阐释模式的总结改造,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对于一个阐释对象,可以从不同层次的三个视域来揭示文本所隐含的不同意义,它们是:政治的视域,文本被读作一种象征行为,是对社会现实的象征性构建;社会的视域:文本被重写为对抗着的阶级话语,个别文化文本依据阶级归属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表达;历史的视域:文本依据历史中生产方式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而得以分析,文本被视为诸多对立的或矛盾的生产方式非共时性地共存场所,是预示历史之可能性的“革命时刻”。这样,在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引下,有了总体性的历史视域,“生产方式”的主导符码、政治无意识的理论核心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詹姆逊终于建构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框架。当然,他的总体性的历史观并未真正地克服上述四种历史观的缺陷,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概念运用的也不完全准确,更没有真正阐明文本的象征性功能从何而来,三个阐释层次之间的关系和转换也没论证清楚,但这并不妨碍其个人风格阐释框架的建立和标志着其独立身份理论家的形成。
   在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中,还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是对文本的政治无意识揭示的理论必然,也是詹姆逊阐释学的最终目标。对于詹姆逊来说,所有的文本都是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阐释的任务就在于揭示文本隐藏的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体来说是神秘的,它通过掩盖或压抑个体与现实的真实关系使意识形态中的人们相信自己处于意识形态的外部,从而否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詹姆逊将这种机制称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阐释的任务就在于破除这种遏制,打开文本的意识形态封闭,解放出隐藏文本中的历史与真实。当然,詹姆逊并没有将他的阐释目标停留在这里,而是伸向了更远的地方,他创造性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统一性关系。通过将所有的意识形态都看作同时是乌托邦的,詹姆逊将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升华为集体的乌托邦幻想,而阐释的任务也由单纯的意识形态“除幻”发展为与对乌托邦力量的召唤并重。这样,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目的就十分明确了:解除文本的意识形态遏制并将社会主体导向一种乌托邦的集体幻想,当然,对他来说,乌托邦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的召唤,是对宏大叙事和集体斗争的缅怀。但是对于怎样实现意识形态除幻与乌托邦力量召唤的统一,詹姆逊又回到了总体性那里:针对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割裂开来的两种倾向,他提出了相应的中和方案,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文本和文化活动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乌托邦的。虽然说詹姆逊的这一折中方案冒着调和主义和过分总体化的风险,但他将阐释活动由个别文本和个体行为推向集体谋划的策略和胆识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詹姆逊阐释学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地方:对集体命运的关切,对未来宏图的向往。有了这样的理论向度和价值追求,加上业已完善的阐释框架,可以说,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完全地建立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兼收并蓄地借鉴各种理论来丰富和充实他的阐释体系,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将阐释学推向实践。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热点理论问题,后现代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了詹姆逊最重要的文化阐释范本。其实詹姆逊对后现代问题的关注从很早就开始了,由于一直忙于对阐释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后现代问题的论述较少,但自1981年《政治无意识》发表以后,詹姆逊的理论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后现代主义问题。对于后现代主义,他并没有局限于对其性质的讨论,而是首先从曼德尔的资本主义历史分期理论入手,借鉴了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段式: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然后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与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相对应。在分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后,詹姆逊提出了他对后现代主义本质及特征的看法:与将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文化艺术风格不同的是,他将其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即与现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文化形态的“文化主导”,是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现实的必然反映,并归纳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深度感的消失、去历史化、主体的精神分裂和狂喜。随后,他又阐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空间理论,在他看来,因资本对空间的殖民而造成的“超空间”导致了主体的迷失,而这种地理位置的迷失恰恰是心理和革命意识迷失的表征,由此,他提出了“认知测绘”的后现代空间政治策略,即通过对自己主体位置的重新确定,找回曾经的文化政治使命。在这里,可以说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是一次完全的詹氏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运用与展示,首先,詹姆逊是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视域中展开对这一热点理论问题的考察的;其次,对曼德尔历史分期的接受更多地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的理解,他的“主导符码”也是从这里受到启发的:再次,从文艺风格到社会矛盾的象征再到后现代的文化政治,也基本上符合了詹氏的三层次阐释模式;最后,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提出了“认知测绘”的策略也正是对一种集体政治的乌托邦召唤,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的阐释目标和愿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阐释实践,詹姆逊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和阐释方案,突破了以往由现象到现象、从个别到个别的文化阐释模式,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在总体和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特征与趋势。当然,这一阐释实践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他对曼德尔历史分期法的主观、机械运用、对后现代主义界限的模糊不清、对“认知测绘”的粗浅设想等等,使他在享受赞誉的同时也饱受着来自各方的批评。
   詹姆逊不仅仅将文化问题当作自己的阐释对象,他还充满敬意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他曾从五个方面对理论界比较敏感和紧要的问题分别阐述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并没有死亡;虽然资本主义通过各种方式延缓了危机,但它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仍然是适用的。2、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前途,它并没有失败,应该实行一种激进的变革,实行集体政治。3、革命仍有合理性,但要通过集体规划才能成功,目前可以选择的是将文化作为主要阵地。4、苏联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它自身的原因。5、惟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摆脱资本主义困境的方法,它使我们保持着一种对“新生事物”的期待。此外,詹姆逊还对全球化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对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政治策略的认识与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国际政治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很多观点更是具有创见性的,其对资本主义现状的分析,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对“集体政治”的向往,对全球化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政治境遇很有帮助,有些理论也是启发性的。当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同样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对乌托邦政治的留恋,对文化政治的盲目,对苏联性质的误判等等,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来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与捍卫在西方阵营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于詹姆逊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文化阐释学并取得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将他称为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概念的部分曲解与误用,可以称他为功过参半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理论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思路,创造了新的空间;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运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GE2含量的变化,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检测YHCE对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EP1、EP4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YHCE的解热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YHCE对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的影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30±10g,适应实验环境
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分析和研究,在借鉴其它行业实施CRM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业的自身特点,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了客户满意的涵义、意义及构成要素,在对客户满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客尸满意度的策略.分析了客户夫系的五种类型,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选择客户关
以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及法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对企业社会责任几个主要层面、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背景条件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推进途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不同演变历程以及发展现状。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源,提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政府、对消费者、对社区和对环境
从古到今,贫困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为社会成员提供合理、充足的社会保障成为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各种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变化,我国城市人口在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上发生了较大的分化。中国的整体贫困均衡状态被打破,城市中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此背景下从无到有,逐步得以建立。中
学位
当前,国际间的科技竞争正向原始创新阶段快速前移,与之伴随,我国科学技术也处在一个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折的跨越发展时期,举国上下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推进。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使得创新方法问题作为一个极其紧切的任务凸显出来。考虑到我们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与当代科技发展态势和自主创新战略不相适应的诸多方面,加快推进科学创新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首当
学位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伴随着人类活动,公与私的对立显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近代社会,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制度,私人领域的合法性获得了法律制度的保护和承认。正是在这种私人领域确立的基础上诞生了公共领域,从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一般来说,追求私人利益,满足私人需求是个人行动的首要目的,但个人的行动只有在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实现,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事务
学位
纬书的以往研究大都注重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除了《易纬》之外,很少关注各个纬书的独特思想。但从现存资料来看,各个纬书之间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在它们对相应经书的解释和阐发上。这说明纬书的差别主要是由经书决定的。因此,我们从经学的角度来对纬书的形成与思想进行研究,以展现出各个纬书的独特思想。  在纬书形成方面,主要侧重从西汉经学传承的情况方面来分析各个纬书的形成。西汉经学发展到中期以后,都发
学位
本文对教育人文价值基础的哲学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论。在引论中,论文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人文价值基础这一课题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无论从教育哲学的理论本身,还是从教育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要求来看,探讨、反思与论证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本部分,论文还交待了整篇论文的主要思路与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超越‘人文主义’与‘后人文主义
学位
本文以《礼记》为基本文本,旨在对礼乐教化的理论依据、价值意义、践履方式以及旨归效用,做一基本梳理与分析。全文分六章,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分四节。第一节“《礼记》与礼乐教化”,阐述了选题意义,考察了礼乐、教化与礼乐教化的源流,在此基础上对其予以概念界定,认为礼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涵摄人的一生且无所不包的弥散性的文化体系;教化是一个人文历程;礼乐教化就是一种以礼乐为仪式与表徵的,
学位
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著作等身,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和完善了“试错法”的知识论(又称“证伪论”),并以此为标准,为科学与形而上学划界。他结合他的科学知识方法论与进化论形成了“进化知识论”。为了说明人类的知识现象,他晚年还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把知识的世界称作世界3。这一系列理论都在国内外知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