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关节置换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人工髋关节的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对两种固定方式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由于骨水泥在聚合后自行凝固,起到了稳定假体并延长假体使用寿命的作用,使骨水泥固定在人工关节置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20世纪70-90年代,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及下沉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不同疾病行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后5-7年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观察,比较不同疾病术后中期不同部位骨溶解发生率及临床疗效;并与国内外大宗病例随访所报道的生物型骨水泥术后中期疗效相比,分析不同疾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差异性。在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病例中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新鲜性股骨颈骨折组(FFNF),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OFNF),骨关节炎组(OA)和股骨头坏死组(FHN)。Harris评分对疼痛、功能、畸形程度和活动度四个方面疗效评估,应用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意义,比较不同疾病术后临床效果。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x线观察分析,统计假体周围不同区域衬性骨溶解和膨胀性骨溶解的发生率,以精确四格表χ2检验作统计学处理(α=0.05),比较不同部位骨溶解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在各种髋关节疾病中均有良好的中期随访结果,以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效果最佳。骨溶解在髋臼侧发生率为57.4%,股骨近端骨发生率为42.5%。在髋关节各区骨溶解发生率中,衬性骨溶解在髋臼各区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膨胀性骨溶解在Ⅲ区的发生率最高,股骨近端衬性骨溶解的发生率以2区、6区、5区、7区的发生率较高,3区、4区发生率较低,膨胀性骨溶解的发生率以1区、7区、6区发生率较高。骨溶解的发生率在不同疾病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对比国内外文献报道,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在中期临床效果及假体无菌性松动方面均优于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