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秦岭是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金及有色多金属构造成矿带,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探明了以东北寨金矿、大水金矿、巴西金矿和马脑壳金矿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潜在工业价值的大—中型金矿床(田)和矿化点。该区构造复杂,地处多个构造单元的聚合地带。在这个经过不同期次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构造体制发展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内,深大断裂系统对成岩成矿起到积极的控制作用,它控制了金矿床的形成和时空分布。该区金矿床典型特征为浅层低温环境下形成的发育于沉积岩容矿岩系中的层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以构造型式的鉴定、构造体系划分和控矿构造系统分析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为核心,依据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综合测试及数学模拟、物理模拟手段,对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及其控矿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初步分析和研究。全文以构造体系为主线,结合物、化、遥等综合信息,运用透射电镜、声发射、磁组构、有限应变测量、X光岩组、高精度磁测、构造应力场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和激光全息光弹实验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恢复了前印支古构造格局。对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格局,划分了五套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体系、南北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弧形构造体系和北北西向构造带。并阐述了各个不同构造体系的变形特征、变形时序、构造复合关系及其成生发展演化历史和区域地壳构造运动程式。其中重点研究了对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和金矿化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弧形构造体系。揭示了在区域构造成矿带尺度和矿田(床)尺度内,构造对金矿床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在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巴西—大水金矿床(田)构造-成矿系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控岩、控矿构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了同成矿构造体系、成矿构造动力条件、成矿流体运移势、运移方向、运移机制、同成矿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与流体运移成矿的关系和构造控矿规律,揭示了构造活动与成岩、成矿的时序关系以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构造动力与流体成矿系统的耦合关系,提出了构造改造型金矿的成因类型,并建立了构造动力控制下金矿化富集成矿的规律和构造动力成矿模式。通过构造活动与成矿、控矿作用的综合研究,依据同成矿构造应力场数理模拟所提取的成矿信息,并结合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和找矿地质综合标志等,对成矿运景区和有利成矿部位进行了初步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