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南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生态学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l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南黄海冷水团形成、衰退对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365.6)ind./10cm2和(758.4±403.6)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308.2)μg dwt/10cm2和(615.7±390.7)μg dwt/10 c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BWT)和粉砂-粘土含量(YT)呈负相关性,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BWT、YT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Md(o))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证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受BWT、底层水盐度(BWS)、沉积物含水量(W)、沉积物叶绿素a(Chl-a)和脱镁叶绿素酸(Pha)含量的综合影响。  2013年6月和11月航次所研究的8个站位中,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75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66属,25科,3目。2013年6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97.3±330.0)ind./10cm2,共鉴定出68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Dorylaimopsis rabalaisi(27.46%),Spilophorella sp.(24.38%),Daptonema sp.(8.38%),Sabatieria sp.(7.31%)。2013年11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12.8±376.5)ind./10cm2,共鉴定出59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Spilophorellasp.(26.56%),Dorylaimopsis rabalaisi(22.05%),Parasphaerolaimus sp.(6.18%),Daptonema sp.(5.62%)。根据CLUSTER分析,可以将调查海域分为四种类型的群落(或者站位组合)。对分析结果进行SIMPROF检验显示,四个站位组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是每一组内没有显著差异。在营养类型方面,无论从研究海域物种数还是个体数上,刮食者或食硅藻者(2A)都占有绝对地优势。海洋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香农-威纳指数(H)与YT、有机质含量(OM)和W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d)与YT、OM呈显著负相关,与W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2,P<0.01)。优势度指数(λ)与YT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5),与OM和W呈极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与所有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分析显示,Pha、W、BWS、BWT及YT能够较好的匹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综上所述,研究海域内,夏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丰度均无显著差异。线虫物种数相差不大;位于前两位的优势种种类相同,均为Dorylaimopsisrabalaisi和Spilophorella sp.,但优势种顺序不同;线虫营养类型均是2A型占绝对优势;线虫年龄结构均是幼龄个体占绝对优势。
其他文献
学位
通过对珐菲亚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建立珐菲亚无性系,以期解决珐菲亚引种栽培种源短缺问题。试验材料用顶芽、腋芽、幼叶、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了芽的诱导及继代增殖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培养、根的分化和组培苗假植等方面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顶芽和腋芽的诱导培养用MS、N_6、B_5、White四种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对顶芽和腋芽进行诱导,结果表明,较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MS,激素
近年来海洋真菌已成为研究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资源,已从中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生境,为了适应海水中盐度、压力、低温等生存条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
真菌属于“创造系数”特别高的生物体,含有大量结构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从真菌中分离纯化活性先导化合物对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微生物发酵学、植物化学和现代化学分离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日本革菌发酵液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同时也对粗糙肉齿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对日本革菌摇床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8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和4种细菌的
非编码RNA(neRNA)是指生物体内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非编码RNA的种类繁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eRNA在生物体中,特别是高等真核生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
红树植物等天然耐盐的木本植物群落对盐胁迫环境的高度耐受性是适应性进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半红树植物作为红树植物与陆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可以在海岸潮间带和内陆两种截
本文以妊娠期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急性温度胁迫后许氏平鲉血液生理指标、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及脑和卵巢内生殖相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