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南黄海冷水团形成、衰退对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海洋线虫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365.6)ind./10cm2和(758.4±403.6)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308.2)μg dwt/10cm2和(615.7±390.7)μg dwt/10 c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BWT)和粉砂-粘土含量(YT)呈负相关性,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BWT、YT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Md(o))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证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受BWT、底层水盐度(BWS)、沉积物含水量(W)、沉积物叶绿素a(Chl-a)和脱镁叶绿素酸(Pha)含量的综合影响。 2013年6月和11月航次所研究的8个站位中,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75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66属,25科,3目。2013年6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97.3±330.0)ind./10cm2,共鉴定出68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Dorylaimopsis rabalaisi(27.46%),Spilophorella sp.(24.38%),Daptonema sp.(8.38%),Sabatieria sp.(7.31%)。2013年11月航次,线虫的平均丰度为(712.8±376.5)ind./10cm2,共鉴定出59种海洋线虫,其中优势种为:Spilophorellasp.(26.56%),Dorylaimopsis rabalaisi(22.05%),Parasphaerolaimus sp.(6.18%),Daptonema sp.(5.62%)。根据CLUSTER分析,可以将调查海域分为四种类型的群落(或者站位组合)。对分析结果进行SIMPROF检验显示,四个站位组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是每一组内没有显著差异。在营养类型方面,无论从研究海域物种数还是个体数上,刮食者或食硅藻者(2A)都占有绝对地优势。海洋线虫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香农-威纳指数(H)与YT、有机质含量(OM)和W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d)与YT、OM呈显著负相关,与W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2,P<0.01)。优势度指数(λ)与YT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5),与OM和W呈极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与所有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分析显示,Pha、W、BWS、BWT及YT能够较好的匹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综上所述,研究海域内,夏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丰度均无显著差异。线虫物种数相差不大;位于前两位的优势种种类相同,均为Dorylaimopsisrabalaisi和Spilophorella sp.,但优势种顺序不同;线虫营养类型均是2A型占绝对优势;线虫年龄结构均是幼龄个体占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