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研究脊柱骨母细胞瘤的CT、MRI和PET-CT表现。 2.研究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外科分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对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认识,为术前诊断和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方法: 1.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及临床资料。 2.所有病例按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进行外科分期,分析各期肿瘤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 结果: 11例发病年龄在10~29岁,5例在30~51岁;男性11例,女性5例;胸椎8例,颈椎4例,腰椎4例;13例起源于脊柱附件,3例起源于椎体,1例单纯椎体发病;6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13例为良性,3例为侵袭性;1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继发病理性骨折;16例病灶平均直径约38mm,1例小于20mm,15例大于20mm。CT示:16例病灶内见钙化或骨化影;15例伴有软组织肿块;13例椎管受累。6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硬化边连续;10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无明确骨硬化边,3例见骨性分隔。3例侵袭性病灶累及椎旁软组织和肋骨。MRI示:13例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部分见厚薄不均低信号环;13例均伴有软组织肿块并椎管受累,7例见多发囊变,7例脊髓明显受压。13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强化更明显,病灶内钙化、骨化及囊变未见强化。PET-CT示:5例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放射性浓聚影,标准摄取值(SUV)增高。 13例良性肿瘤Enneking分期为Ⅱ期6例,Ⅲ期7例;3例侵袭性肿瘤均为Ⅲ期。CT示:6例Ⅱ期肿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连续,肿块局限于间室内;10例Ⅲ期肿瘤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中断,肿块侵袭至间室外。MRI示:4例Ⅱ期肿瘤边界清,信号尚均匀,周边见线状低信号环,增强扫描肿块均匀强化;9例Ⅲ期肿瘤较大,信号不均,肿块向椎旁及硬膜外延伸,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PET-CT示:2例Ⅱ期肿瘤呈结节状放射性浓聚影,SUV值增高;3例Ⅲ期肿瘤呈分叶状放射性浓聚影,SUV值增高。 结论: 1.脊柱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肿瘤直径多大于2cm,部分有侵袭性,影像学表现比较典型,为脊柱附件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部分周边见厚薄不均低信号环;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PET-CT示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放射性浓聚影,标准摄取值增高。 2.脊柱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与肿瘤外科分期关系密切,Ⅱ期肿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硬化边连续,肿瘤局限于间室内;Ⅲ期肿瘤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侵袭至间室外。 3.综合运用CT、MRI和PET-CT检查,对脊柱骨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肿瘤外科分期、手术治疗及愈后复发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