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肠道菌群是指居住在胃肠道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同组成的微生物组,它们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体内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近来,肠道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观察和体外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对肠道菌群与乳腺癌易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我院的102名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道菌群是指居住在胃肠道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同组成的微生物组,它们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体内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近来,肠道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观察和体外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对肠道菌群与乳腺癌易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我院的102名患者,其中19名患者病理证实乳腺良性肿瘤,83名患者病理证实乳腺恶性肿瘤,收集良恶性肿瘤患者粪便标本,分别提取两组粪便样本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建立文库,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应用QIIME软件进行后续分析。对良恶性肿瘤患者粪便样本间进行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分析、功能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进行对比。结果:在符合条件的102名患者中,通过对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粪便样本中的DNA测序结果分析可得出: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在菌群多样性上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从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 A)图可以看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样本在空间位置上交杂在一起,未表达出明显分离开的群聚分布,统计学P值为0.956,提示二者间菌群差异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物种差异分析后发现在良恶性肿瘤组间在属水平上共找到31个差异显著物种:通过Lefse分析提示在良性肿瘤组中存在梭状芽胞菌属(Clostrid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毛螺菌属(Lachnospira)、Erysipelotrichaceae菌属、Romboutsia菌属、Fusicatenibacter菌属、嗜木质菌属(Xylophilus)、隐秘杆菌属(Arcanobacterium)显著富集;而在恶性肿瘤组中观察到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富集。在进一步使用STAMP软件进行第三层级KEGG功能预测中,我们发现在良恶性肿瘤的差异菌种表现出脂多糖生物合成、细胞运动及分泌、叶酸合成、生物素代谢、孔离子通道、谷胱甘肽代谢、D-精氨酸与D-鸟氨酸代谢、N-聚糖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吲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等26条通路上具有显著差异。结合临床对可能造成恶性肿瘤间菌群差异的因素——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水平、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水平、Ki67状态、组织学分级、HER2状态进行物种差异分析后提示拟杆菌属、拟杆菌科、紫红球菌科、Opitutales、Hydrogenophilus、Hydrogenophilaceae在ER阴性乳腺癌中显著富集;Barnesiellaceae、乳杆菌科、乳杆菌属、与短链脂肪酸合成相关的普雷沃氏菌属、Cloacibacillus、不动菌属、嗜氢菌属、Rhodobacteraceae、嗜氢菌科在PR阴性乳腺癌组富集;Ruminiclostridium、软壁菌门、柔膜菌纲、柔膜菌目、瘤胃菌属、Izimaplasmatales、孢杆菌属、Syntrophomonadaceae、梭菌属在Ki67高表达组(Ki67≥30%)富集;肠杆菌属(enterobacter)、Erysipelotrichaceae菌、Romboutsia菌、Anaerostipes菌、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肉杆菌科(Carnobacteriaceae)在绝经前乳腺癌组富集;Coriobacteriaceae菌科、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Faecalitalea菌属在组织学分级为Ⅲ级乳腺癌组富集;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Barnesiellaceae菌、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Moraxellaceae菌科、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Enorma菌属、Flavonifractor菌属、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真杆菌属(Eubacterium)在HER2阳性乳腺癌组富集。结论:分析发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粪便肠道菌群分布组间属水平上共找到31个差异显著物种;且有26条不同代谢途径具有显著差异。ER水平、PR水平、Ki67状态、组织学分级、HER2状态都能对恶性肿瘤粪便肠道菌群产生差异菌种造成一定影响;这些差异菌种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并有望成为预后较差乳腺癌治疗的新型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BV2)外泌体与PQ处理MN9D细胞的PD模型之间的有效孵育模型,以探索炎性外泌体对MN9D细胞以及MN9D细胞构建的PD体外模型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并期望揭示功能性miRNA在小胶质细胞—外泌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分子传递及生物调控机制,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用于病理性神经元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通过梯度离心结合过滤的方法提取BV2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
目的: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8例SCN8A基因突变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家族史、脑电图、颅脑MRI等及基因突变的位点、方式、类型及ACMG分级,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探讨SCN8A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此次实验针对第三代先进汽车用钢成本降低,安全性提高,能耗减少的生产要求,对Fe-2Mn-4Al-0.4C、Fe-10Mn-4Al-0.4C两种不同Mn含量的实验钢设计了不同的轧制和热处理工艺。通过对实验钢进行热轧实验,并对轧制后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利用Thermo-Calc软件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技术(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检测技术对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
目的Wnt/β-catenin信号与细胞增殖、分化及组织发育密切相关[1],近年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拟通过建立三叉神经根区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分析Wnt/β-catenin信号相关分子在TN模型大鼠TREZ区的表达
目的:研究亚氨基二丙腈(iminodipropionitrile,IDPN)构建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的表达水平,探讨α2A-AR激动剂可乐定对TD模型大鼠脑区α2A-AR的表达影响以及行为学改变,为TD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模型构建与分
目的:研究血清S100β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了解S100β、hs-CRP对脑梗死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以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层管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94例,根据是否符合《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中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1)脑梗死组100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e Fourth Edition,WISC-Ⅳ)中各指数的特点,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
背景及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以高复发率和高致残性为特点的中枢炎性脱髓鞘性疾病。NMOSD患者自然病史通常为多相病程,且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加,残疾系数则越高,而早期诊断,尽早干预可提高NMOSD患者生活质量。NMOSD的诊断有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针对水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平台的电子信息系统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系统所遭受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存在各种天线、电缆、传输线、电路和外部电磁辐射(EMI)等,大多数电子系统的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磁耦合
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病理特征是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聚集产生的淀粉样斑块(Senile plaque,SP)和由微管相关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并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Aβ的异常聚集是AD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其聚集过程生成的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聚集体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其中以寡聚体最为显著。DAPK1在AD患者的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