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知道隐喻的大部分人来说,隐喻是美化和诗化语言的一种修辞策略。在亚里士多德至今近2000年的历史中,西方学者将隐喻一直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当代认知科学界的学者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一种认识新事体的需要,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一跃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其中包括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当代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相比,研究更加深入,理论更加完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隐喻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或美学效果,而更是为了理解许多概念。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大量使用隐喻,与教育背景无关。隐喻是人们思考问题,理解概念的必要过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大量使用隐喻。因为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对于语篇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语篇的构建、连贯与衔接至关重要。在文学翻译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研究的角度多为文学作品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策略等,而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着重点在于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学翻译,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拥有不同的翻译体验。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通过对《花园中的流放者》(Exiles in the Garden)一书中出现的隐喻加以总结和分析,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原文,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原文有更好的把控。在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文的框架结构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展开翻译实践工作。本次翻译实践开展的视角是笔者的一次全新翻译体验,对笔者的翻译工作起到很大启发性作用,为以后的翻译实践开辟了新的一条道路。Lakoff和Johnson是认知隐喻领域的两位代表人物,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将原文中的隐喻进行分类,结合隐喻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工作机制,结合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质量较高的译文。隐喻的含义涉及方方面面,中西方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社会风俗、思维倾向会造成中西方认知隐喻的差异和相似性,充分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对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质量要求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