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二界沟作为一个典型的古村落,孕育的“渔雁”文化,既是一部典型的中华民族的捕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远程航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二界沟目前面临的历史文化风貌、村庄活力丧失等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城市针灸理念和生态博物馆理念对二界沟古村落部分进行活化。第一章主要提出了本篇论文研究的背景,同时介绍了以二界沟古村落的活化为目标,以生态博物馆理念和“城市针灸”理念作为方法手段。通过对古村落的相关研究,为二界沟古村落的研究做了铺垫。结合本文的研究对活化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最后提出了本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为整篇论文制定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提出了选择两个理论进行研究的原因,对生态博物馆理论和“城市针灸”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列举了相关案例和成功实践。分析了理论选择的原因,即对于二界沟古村落活化的启示。并在最后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理论和“城市针灸”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本章为后文生态博物馆在二界沟建立做出了理论分析,为古村落活力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后文的活化方法选择提供了思路。第三章是对二界沟的现状介绍,首先通过对上位规划进行研究,了解了上位规划中对二界沟的定位和规划建设,并对其评价。之后分小节介绍了二界沟的空间发展概况、历史格局、历史环境、建筑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况,并进行了分析评价。从中提取出二界沟四大特色:古渔雁延续和发展至今的活化石、代表我国典型的海洋渔村的渔猎文化、见证二界沟成长发展的网铺文化、代表我国渔业文化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最后阐述了二界沟渔村面临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遭受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文化丧失、村庄活力消失等问题。第四章旨在构建二界沟古村落的活化方法,首先在借鉴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后,结合二界沟古村落自身的情况后,确定了“古今融合共生的活化方法”。其中古指的是西侧西大沟沿岸的遗产传承保护区,在对生态博物馆五大要素进行提取后,根据五要素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确定了针对于遗产传承保护区的活化方法。今指的是内部的传统民居生活区,在对城市针灸核心观点进行提取后,结合古村落的特点将原本适用于城市的观点进行调整,提出适合二界沟传统民居生活区的活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已经提到过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活态传承区作为需要治疗的其中一个“穴位”,被包含于“城市针灸”理论所研究的活力提升区内。因此二者的研究方法的构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融会贯通、互为作用。第五章具体对二界沟古村落的活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阐明活化应坚持的四大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活化设计。接下来对二界沟整体进行分析,包括活化人群分析和区域交通条件的分析提升,为以下的详细设计做了铺垫。详细设计包括文化渗透活化区和遗产传承活化区两部分,文化渗透活化区主要是居民的生活区域,在城市针灸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需要活化的穴位及等级,其中就包括遗产传承活化区,属于一级穴位的其中之一,由于其重要性将其单独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然后根据穴位对周边脉络进行梳理后,打造重要的节点。遗产传承活化区主要从中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设计,中观为区域内部的分区和交通组织,微观包括渔雁文化的活态延续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两方面的设计。最后对于活化区内的相关要素进行激活,包括风貌环境、特色道路、特色文化元素、废弃民居和村民思想五个方面。最后对整篇论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展望,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是将两个理论进行结合后进行同一目的的研究,虽然两个理论是用于不同的地块的研究,但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且都是致力于二界沟古村落的活化。最后列举了论文中的研究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