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划分出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域,这与“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目标相一致。因此,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框架与土地利用开发相结合能更好的协调各区域发展,本文旨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内解决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主要研究如下:依据前人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分析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理论关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实证验证贵州省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很强耦合关系,并且土地利用机制中不同方面与不同经济因素互相驱动,本文得出的两者间耦合关系部分结论与以往研究吻合。然后将贵州省各地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程度空间分布与贵州省主体功能区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出贵州省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为了优化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模式,以贵州省毕节市为实证地区,分别选取位于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城市、连片县域、农村的三种层次实证地,其包含了城镇化、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等主体功能,结合实证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土地利用驱动力(根据前述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实证分析提取),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建立指标体系,并分别选取熵值法、BP人工神经网络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模型对当地的土地利用进行评价,最终分别对不同层次实证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优化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结合熵值法评价两个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得出南平市是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是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不同。借鉴南平市发展经验和教训,在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中,毕节市应将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和居住用地功能转移至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甘家桥、海子街和鸭池-梨树等城市副中心,并加强投资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2)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县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基础上,得知七星关区、大方县和赫章县分别适宜城市组团型、特色农业型和山区林草种养殖型土地利用模式,七星关区应增加交通、工矿、物流和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大方县应规模种植马铃薯、辣椒等无公害蔬菜和天麻等中药材;赫章县应增加生态、农林牧副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重。文章还提出实证县域间人口及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建议,并将实证县域产业空间布局绘图阐释。(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喀斯特山区实证村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资产特性)和农业经营(土地资源特性)的显著影响因素,最终将实证村农户土地经营模式优化为:农户在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等设施后,选择“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或“规模经营模式”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但农业产业化应与旅游等优势产业结合;农户选择农业生产加非农业经营的“混合经营模式”,提倡农户选择在当地经营或附近县城就业,不提倡其到较远的大城市选择“非农就业模式”。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下贵州省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对实证区城市、县域和农村的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并提出各自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途径,最终为欠发达地区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利用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