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货币问题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尤其是清代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粗粗浏览之下,常有题无新意之感。但如果对相关史料重新爬梳整理,并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对其挖掘,辛劳之下,也会小有所得。有鉴于此,我选择了《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及相关问题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以乾隆时期铜禁政策的大讨论为切入点,对清代铜政以及乾嘉之际钱局崩溃等清代货币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本文由导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言主要就学术界对清代货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点评,对本文的选题来源及其创新之处也作了简单介绍。论文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清代铜禁政策的演变以及乾隆初期关于铜禁问题大讨论的历史背景。清代实行制钱、银两双本位制,为此,官方对银钱之间的比价作出了规定,将银钱比价确定为1:1000。但清代前中期,这一比价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钱贵银贱”一直是一个困扰清廷的重要问题。康熙时期,朝廷派干臣核查此事,得出的结论是“钱少而贵”。“钱少”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国内铜矿生产的落后和铜矿进口的介绍而导致铜少而价昂,铸币材料缺乏,而民间的毁钱作器、私销猖獗,也使得本已稀缺的铜钱进一步减少,加剧了钱贵现象。为了彻底消除私销,尽量维持1:1000的银钱比价所需要的制钱量,康熙皇帝开始实行铜禁政策。雍正时期,将铜禁政策推向了极致。铜禁政策的实行对百姓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而随着以滇铜为代表的国内铜矿开采的逐渐兴旺,铜荒逐渐得到了缓解,是否还要继续执行铜禁政策,成为摆在乾隆皇帝面前的重大课题,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铜禁政策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