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作品中的“疯子”形象进行详细分类和探讨,目标在于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一旦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成功,便可为以后的学人分析解读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疯子”形象提供可资借鉴之处。余华的《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疯人疯事”屡见不鲜、触目惊心。本文对于这些文本中的“疯子”主人公采用“四分法”进行分类:一、施虐狂;二、受虐狂;三、兼具施虐和受虐倾向的“疯子”;四、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并应用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法、犯罪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在每一种“疯子”类型中,又分别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形象或者说是笔者分析得比较出彩的几个人物。施虐狂中,“疯子”对于恩人幺四婆婆的虐待由来已久,幺四婆婆或是被其视作母亲,或是被其视作妻子,“疯子”对她也从各种各样的虐待方式而最终演变至虐杀。老中医是一个隐藏性很强的施虐狂形象,笔者将其施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的“恋女情结”。《往事与刑罚》中的陌生人和刑罚专家其实就是人的“本我”与“自我”的人格化意象。由此便可将这个文本视作一场梦境,从而进行解析。中学历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兼具施虐和受虐倾向的“疯子”,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几大酷刑的施体和受体都是中学历史教师。市场经济背景下催生了不少类似于李光头这样的农民企业家,由于性或者感情的不顺而将全身心投入到事业或者说赚钱当中去,一旦有了金钱和势力,就可以得到自己从前心目当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神”和极高的社会地位。“四月三日事件”是“我”对于结束青春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一次“大逃亡”,一切均非现实而是心理的原因导致了“被迫害妄想”。司机和接生婆为何接二连三地离奇死亡?在本文中笔者都予以了科学的解释和大胆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