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广泛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是中年女性最常见的骨科疾病。骨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为: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下肢力线向内移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发病早期的截骨矫形术及晚期的膝关节置换术。截骨矫形手术的目的在于:纠正膝关节冠状面的胫股关节轴线异常,改善关节力学失衡状态,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承受的压力,以达到减轻关节炎症表现,缓解疼痛症状,延缓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以往胫骨高位截骨常作为首选方案,但常存在不注重术前计划及手术中难以准确控制矫正角度、髌骨低位、内固定失效、手术损伤血管神经或截骨线有进入关节的缺点及风险。本研究依据成角旋转中心(the 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CORA)原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截骨治疗方案,对属于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行胫骨近端低位双套筒微创开放楔形截骨、腓骨骨段切除、外固定架固定术。本研究对这些病例资料进行了总结,评价术后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根据课题制定病例选择标准:(1)年龄50~70岁;(2)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且病变仅发生于内侧间室的骨关节炎患者,合并内翻畸形,膝关节侧方挤压试验阴性;(3)经测量明确膝关节内翻畸形来源于胫骨的患者;(4)术后有使用拐杖能力;(5)患肢血供良好。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9例11膝,女性7例9膝,男性2例2膝,年龄53~69岁,平均年龄58岁。发病时间4~13年,平均6.8年。依据CORA原则制定术前计划:(1)于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上划线、测量及分析,明确畸形来源于胫骨;(2)明确成角旋转中心位置;(3)确定截骨方式;(4)确定截骨部位;(5)确定矫正度数;(6)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所有病例均行:胫骨近端低位双套筒微创开放楔形截骨、腓骨骨段切除、外固定架固定术。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伤口护理及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5个月、7个月、9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观察胫骨截骨区愈合情况;记录术后5个月随访时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1统计软件(SPSS Inc.,Chicago,IL)完成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的MPTA,术前、术后5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KS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4个月。8例患者术后5个月获得牢固愈合,1例患者术后7个月获得牢固愈合。有1例患者腓外侧皮神经麻痹。术后及复查时所拍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满意。术前MPTA平均为:80.6~0±2.0~0,术后MPTA平均为93.4~0±2.1~0,矫正度数平均为12.5~0±1.7~0,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9,P=0.000)。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53.2±5.5分提高至术后5个月复查时的:82.1±6.7分,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58,P=0.000)。KSS评分:由术前的:62.6±1.7分提高至术后5个月复查时的:80.4±2.1分,经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0,P=0.000)。结论:1胫骨近端低位双套筒微创开放截骨、腓骨骨段切除、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的下肢力线及畸形矫正度数,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及KSS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依据成角旋转中心原则制定规范、科学的术前计划,测量患肢各相关轴线,分析畸形来源,精确CORA位置,计算需矫正角度,制定详细截骨方案;术中严格依照计划操作,遵循微创原则,对截骨部位坚强固定,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及实用价值。3术中行腓骨段切除,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结构平衡,减少内侧间室压力,与胫骨外翻矫形截骨的临床作用相吻合、叠加,临床效果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