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移植肝保存损伤的光镜和电镜结构。2.观察移植肝通血前后体液免疫标记和细胞亚群的变化。3.乙型肝炎供肝与正常供肝之间保存损伤及体液、细胞免疫反应的差异。4.观察2例移植肝小叶中央型急性排斥中有无体液免疫反应参与。【方法】1.标本1.1第一部分收集收集2007年5月至2009年1月本院肝移植患者供肝通血前、后标本34例,共计68份标本。其中男性30例,女性4例,年龄26~71岁,中位年龄47.5岁。患者全部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其中伴有肝癌1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慢性肝功能衰竭12例。供者34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5~30岁,脑外伤死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21例供肝为正常肝组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简称NHB-D);另一组13例有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简称HB-D)。1.2第二部分标本:供肝标本及对应的受者病肝标本来源均同第一部分,其中3例正常供肝通血前、后标本留备电镜标本。另选20例中度乙型慢性肝炎患者肝穿刺标本作为对照组。1.3第三部分标本:两例术后急性小叶中央型排斥肝穿刺组织,并以第一部分标本作为对照。2.所有标本分别行HE,二步法免疫组化IgG、IgM、IgA、C3c、C4d、C1q和CD4、CD8、CD20、CD138、CD45ro、HBsAg和HBcAg染色;其中3例正常供肝通血前、后标本做电镜常规制片。3.观察各组光镜下改变;各种抗原在肝小叶血窦内皮和汇管区阳性表达,并按阳性范围分别计分:无为0分,<25%为1分,26~50%为2分,>50%为3分;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改变。4.免疫组化评分结果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秩和检验,用SPSS13.0软件完成。【结果】第一部分:1.所有供肝在血供开放前后存在不同程度的保存损伤(PI),NHB-D中~重度PI占57.1%,HB-D中~重度PI占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2.供肝通血前,肝细胞内线粒体轻度肿胀,糖原分布均匀、致密,细胞核病变不明显。通血后电镜下可见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变圆、呈球形、嵴断裂、空泡增多;糖原颗粒稀疏分布;核膜不清楚、破坏、中断,核异染色质集合、成块、固缩,染色质浓缩成半月形或帽状附于核膜;可见较多凋亡小体形成。3.体液免疫反应标志物IgG、IgM、IgA、C3c、C4d、C1q在NHB-D和HB-D组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沉积物形态表现为沿肝窦内皮线状或细颗粒状沉积,汇管区血管内皮细颗粒沉积,汇管区间质内为粗颗粒沉积。组间比较结果如下。⑴NHB-D组通血后肝小叶IgM、IgA和汇管区的IgG、IgM、IgA、C1q明显高于通血前(p<0.05)。⑵HB-D组通血后肝小叶和汇管区的IgG、IgM、IgA、C3c、C1q明显高于通血前(p<0.05)。⑶NHB-D组和HB-D组进行比较,通血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通血后HB-D组的肝小叶C1q、C4d高于NHB-D组(p<0.05)。4.细胞免疫标志物供肝通血前后组织中浸润细胞主要是CD45ro+T细胞,依次为CD8+T细胞、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CD4+T细胞少见,穿孔素阴性。NHB-D组或HB-D组通血前后,以及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群细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移植供肝通血前后光镜、电镜均可见较多球形蛋白滴散在于肝血窦内和肝细胞浆中,直径1.5~2.5μM,嗜伊红色,免疫组化染色不同程度表达IgG、IgM、IgA、C3c阳性。第三部分2例移植肝小叶中央型排斥肝组织内均可见免疫球蛋白沉积和补体激活现象。【结论】1.移植肝通血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表达较通血前明显增加,但各种免疫细胞变化不明显。2.乙型肝炎供肝通血后产生的体液免疫反应较正常供肝强。3.移植供肝通血前后血窦内及肝细胞浆中散在的球形蛋白滴,可能与移植肝保存液灌洗后残留的血浆蛋白凝集滴有关。这种形态既往文献中未见描述。4.体液免疫反应参与移植肝小叶中央型急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