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是维护公共利益、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媒体公共性,是指媒体从公共利益出发,对社会中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表达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批评,发挥民主沟通的公共广场功能,使公权力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新媒体的发展为媒体公共性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公众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突破了时空、性别、职业等限制,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广场中表达观点和意见,促进公共事件的合理解决。 《澎湃新闻》于2014年6月创立于上海,是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方向的大胆尝试,通过网页、移动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和言论。《澎湃新闻》关注时事和思想,其新闻和社论常常获得高点击量和公众评论互动量,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属性。本研究选取《澎湃新闻》的社论部分进行公共性分析,探讨《澎湃新闻》社论如何在内容、立场、地域、功能、受众互动等方面建构公共性,试图展现互联网论坛中的公共对话和公共舆论的生成过程。具体探究以下问题:《澎湃新闻》社论如何体现媒体公共性,受众对于社论的沟通互动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受众互动与社论言论推进媒体公共性的建构。 研究发现社论的言论表达实践体现了《澎湃新闻》在现实条件下建构媒体公共性的尝试和探索,发挥了有限的媒体公共性。首先,社论密切关注中国经济改革、资本市场建设,具有显著的主流媒体特征。同时紧扣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和民生价值取向。第二,社论侧重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批判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促进媒体与公众的理性沟通。第三,社论针对公共政策发表意见时,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物本质,避免情绪化的指责攻击。第四,《澎湃新闻》鼓励受众的理性沟通,社论受众的互动较为活跃,对公共议题的沟通辩论具有热情,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社会舆论,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