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广西宜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县级市。但伴随桑蚕生产的快速发展,家蚕病害日益严重。为了明确宜州市家蚕病害的病因及流行规律,本课题以宜州市山背屯蚕区为主要观察点,对全年饲养的各批次家蚕进行表观症状、解剖及显微特征的定期调查和取样分析,同时不定期地对宜州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和观测,重点分析蚕病的发生规律和病原留存情况。
结果表明,宜州市各蚕区一年中养蚕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常见的病害有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和微粒子病,其中危害严重的是核型多角体病,其次是真菌病诸如白僵病、绿僵病较为常见,再次为细菌病、质型多角体病、微粒子病。每年5月份第3~5批蚕发病严重,7月份的第7批蚕,11月最后一批蚕发病严重,导致鲜茧产量及质量明显下降,且上半年蚕病的种类及发病量均高于下半年。
由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给蚕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传统的表观症状诊断已经难以做到对蚕病发生的早发现、早预防,及时切断病原传播以及二次感染途径,因此重点开展了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新技术,特别是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根据已公布的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T3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选择其中4个蛋白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对疑似BmNPV症状的宜州家蚕进行PCR检测。其中三对引物(Bmpolh、 Bmegt、 Bmie-l)能扩增到与预期目标片段(分别为309 bp、1297 bp和1479 bp)相符的特异性扩增带,证明供试宜州家蚕存在BmNPV感染。通过改进DNA提取方法及优化PCR反应条件,使PCR反应时间仅为常规反应的三分之一;在人工饲毒条件下,开发了采用BmNPV感染后的家蚕幼虫中肠组织为材料,实现了感染后4-5小时就能成功获得BmNPV DNA扩增检测确诊病原的方法,有望在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上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