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属蔷薇科李属植物,起源于我国西部。在长期的品种演化和栽培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品种类型。日本与美国通过引入我国的优异种质,也选育出大量具有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随着数量的增加,过多的桃品种给种质资源的保存、育种材料的选择等带来不便。因此,研究桃品种遗传多样性,对于了解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指导桃选育工作及构建核心种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生物学性状和SSR标记两种方法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共102份材料进行研究,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在14个生物学性状中,性状等级划分方面,果形和风味级别最多,达到6个,叶腺形状级别最少,仅为2个;变异系数方面,果肉颜色、滴定酸含量、风味、肉质4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40%以上。2.建立适于桃SSR分析的最佳体系:总反应体积为10μL,1×buffer,DNA模板10ng,Mg2+1.5mmol·L-1,dNTPs 0.15mmol·L-1,引物0.55μmol·L-1,TaqDNA聚合酶为1.0U。3.利用34对SSR分子标记对102份桃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的13对SSR引物共检测出245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性等位基因为238个,占总条带数的97.1%。总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度为0.1938,Shannon信息指数为0.3134,说明桃总群体遗川变异较低。4.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根据SSR分子标记所得数值范围在0.57-0.95之间,平均值为0.74,而根据生物学性状所得数值范围在0-0.93之间,平均值为0.38。与前者相比,后者的衡量指标较少,是造成两结果相差较大的原因。5.由生物学性状构建的品种聚类图,将材料分为5类:第Ⅰ类主要为普通桃和蟠桃品种,第Ⅱ类主要为油桃和黄桃品种,第Ⅲ类包括叶县冬桃、离核蟠桃、肉蟠桃3个品种,第Ⅳ类全部为美国短低温品种,第Ⅴ类为观赏桃品种。由SSR标记构建的品种聚类图也将材料分为5大类:第Ⅰ类主要包括我国南方普通桃品种,以及日本和美国各类型品种,第Ⅱ类主要为华北、西北地区品种,第Ⅲ类为云南黄桃品种和新疆油桃品种,第Ⅳ类全部为我国南方蟠桃品种,第Ⅴ类全部为美国短低温品种。通过比较两种聚类结果发现,前者与果实肉质性状紧密相关,而后者则与品种来源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美国短低温品种均单独作为一类出现在两种结果中,说明其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和表型。另外,两种聚类结果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在一些品种的划分上存在分歧。6.由不同国家构成的桃群体之间基因流为6.97,而由不同果实类型构成的桃群体之间基因流仅为0.63。两数值相差达10倍之多,说明在育种工作中,不同果实类型的组合难以获得后代,这可能是由相互之间的生理差异造成的。7.对2种标记所得的遗传相似矩阵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仅为0.2386,结果表明两者间的相关系数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