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M型超声评价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膈肌运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收集的6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病程分为2组,并且2型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标准。病程10年以上为A组(32例),病程小于及等于10年为B组(35例),正常对照组为C组(36例)。在检查前,所有的检查者都要求休息至少30分钟以上,对照组及实验组均采用仰卧位,并使上半身保持约30°的倾斜。先使用二维超声显示膈肌,在获得清晰的二维图像后,应用M型超声分别在以下三种呼吸状态进行膈肌运动幅度的测量:平静呼吸,即患者在安静的状态时平静且顺利的呼吸动作;用鼻子用力深快呼吸,即患者用鼻子做较快频率的用力呼吸动作;深呼吸,即患者平静状态下呼出气体后,用鼻子做最大程度吸气之后再做最大程度呼气动作。右侧膈肌运动的测量:将肝脏作为透声窗,把探头置放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胆囊位于图像的中间,下腔静脉位于图像的右侧,膈肌显示为高回声,M型曲线与图像的纵轴呈约30°的角,使超声束能垂直于膈肌。左侧膈肌运动的测量:将脾脏作为透声窗,把探头放于肋下,并且位于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脾门位于图像的中间,膈肌显示为高回声,M型曲线与图像的纵轴呈约30°的角,使超声束能垂直于膈肌。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三种呼吸状态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每次为五个呼吸周期取最大值),并且整个测量过程由一人完成。A、B、C三组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排除呼吸系统疾病史、胸腹腔手术史、胸廓畸形、胸腹腔巨大肿瘤、胸腹腔积液、呃逆病、吸烟史及使用过对肌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等。同时获得肺功能相关指标: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测值(FEV1(%of predicted))、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预测值(FVC(%of predicted))、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FEV1/FVC(%))和肺活量(VC),每个项目测量3次取其理想值,并分析膈肌运动幅度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平静呼吸时A、B、C组膈肌运动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鼻子用力深快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比较:A组小于B、C组(P均<0.05),B组小于C组(P<0.05);A、B、C组各组组内左右侧膈肌运动幅度比较:平静呼吸、用鼻子作深快呼吸及深呼吸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EV1各组间的比较:A组FEV1小于B、C组(P均<0.05),B组与C组之间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FEV1(%of predicted)、FVC、FVC(%of predicted)、FEV1/FVC(%)、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C组在深呼吸时的膈肌运动幅度均和肺功能的FVC、FEV1及VC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深呼吸和用鼻子用力深快呼吸时,其膈肌运动幅度均是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降低,深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幅度和FVC、FEV1、VC均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的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均受到损害,膈肌与肺功能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M型超声评价膈肌运动具有直接、便捷、非侵入性等优点,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膈肌运动异常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