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使用双向置管溶栓术治疗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评价双向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诊断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患者37例共37条患肢,随机分为A、B两组,使用顺、逆行双向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为A组(18例),使用单向置入溶栓导管治疗的为B组(19例)。两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分别统计两组治疗方法的总体有效率、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溶栓天数及尿激酶用量,然后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100%。A组总体有效率为94.4%。B组总体有效率为94.7%;2.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均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A组患者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周径差(6.44±0.97)cm,治疗后(0.92±0.81)cm,肢体消肿率(86.03±10.73)%,术前与术后周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B组患者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周径差(6.41±0.88)cm,治疗后(1.02±0.76)cm,肢体消肿率(84.43±10.41)%,术前与术后周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之间肢体消肿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3.两组患者下肢静脉通畅情况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A组患者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5.06±1.11),治疗后评分(2.11±1.32),静脉通畅度(61.26±19.67)%。治疗前B组患者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5.11±1.20),治疗后评分(2.21±1.03),静脉通畅度(58.21±15.62)%。两组之间静脉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4.两组患者的溶栓天数及尿激酶总量有差异。A组溶栓天数(5.44±1.46)d,B组溶栓天数(6.84±1.43)d,两组之间溶栓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A组尿激酶用量(217.78±58.57)万U,B组尿激酶用量(273.68±56.98)万U,两组之间尿激酶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术后并发症。A组出现1例穿刺点皮下血肿。B组出现6例穿刺点周围血肿及皮下瘀斑。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舒适度高于B组。结论:1.双向置管溶栓术在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安全性较好。2.双向置管溶栓术临床疗效明确,溶栓天数及尿激酶用量较常规CDT少,患者舒适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