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尤其在IDD(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上的价值,通过试验积累、总结磁共振检查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资料分析其相关性,提高诊断正确率,同时对其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指导,为MRI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征得调查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受试者,具体根据病因,临床表现,以及X线平片,CT检查和椎间盘造影等检查并与诊断标准相符的内蒙古医院骨科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30例,并选取对应条件相似的非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0例作为对照,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检验后再行MRI检查。结果:试验组: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中MRI影像T2WI上椎间盘后纤维环出现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者有26例(86.7%),对照组仅有2例(7%),P<0.05.在腰椎间盘造影中: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造影椎间盘共79个,造影节段分别为:L4—5间盘24个,L5骶1间盘55个,双节段造影19例。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DDD)对造影阳性椎间盘的形态进行分型,均按纤维环破裂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结论:间盘源性腰痛患者MRI影像中高信号区表现具有特异性,并与病史、临床表现及查体体征等能互相应证。证明MRI表现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尤其在IDD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