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地分析在本院分娩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构成比、多胎的比例、治疗转归、病死率、早产儿住院日、并发症、早产危险因素以及分娩方式等情况,为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和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方法:通过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产科出生后转新生儿科病房住院的147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即病例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早产儿在住院新生儿中的构成比、胎龄、体重分别、多胎的比例、治疗转归、病死率、早产儿住院日、并发症、早产危险因素以及分娩方式等情况。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和游程趋势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⑴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本院住院新生儿10686例。其中住院早产儿1473例。通过游程趋势检验,得到Z=-1.121,P—0.071,结果P>0.05,说明10年中各年间早产儿构成比没有明显差别。⑵10年间,在1473例早产儿中,<1000g,1000g-1500g,1501g—2000g,2001-2500g,>2500g五个体重组早产儿的比例分别占1.8%,10.3%,37.5%,21.5%,28.9%。⑶经过前后5年比较,后5年,体重1501g—2000g组构成比有增加(X2=4.21,P<0.05);<30胎龄组早产儿构成比有减少、而34-36胎龄组、>36胎龄组早产儿的构成比有增加( X2>3.84,P<0.05)。⑷1473例死亡早产儿中,单胞胎、双胞胎和三胞胎各自的病死率分别为4.7%,3.2%,33.3%。⑸本次调查的早产儿主要并发症有:RDS、轻度硬肿、呼吸暂停、肺出血、慢性肺部疾病、HIE、颅内出血等。⑹1473例早产儿中,分娩方式主要是剖宫产,共945例,占64.2%,其余的顺产476例,臀位产11例,产钳助产24例,吸引产17例,分别占32.3%,0.7%,1.6%,12%。
结论:①本院10年间早产儿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早产儿构成比为13.78%。多胎比例显著为高,可能与ART技术有关。②本院早产的高危因素是胎膜早破、妊高症、孕期感染、宫内窘迫、干预性早产以及其他不明原因。③本院早产儿平均住院日前后5年相比总体有缩短:2002年前后5年除了<1000g,1000g-1500g,<34周三个组段外,其余各组段的住院日后5年较前5年缩短。④本院住院早产儿中,总病死率为4.5%。2002年前、后5年比较,后5年死亡率显著降低。三胞胎病死率明显高于单胎、双胎。除1000g-1500g组,其余各组的病死率下降。⑤院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是RDS,肺出血和颅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