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生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良固沙植物羽毛针禾(Stipagrosits pennata(Trin.) De Winter)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察、DNA分子标记微卫星(SSR)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繁育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1)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侧边缘沙生植物羽毛针禾的花粉生物学特性、传粉机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羽毛针禾的单花花期为5小时,其花序在09:30左右开始有花开放,20:00左右所有已开放的花均已凋谢。自然状态下,自花授粉、典型风媒传粉,不存在虫媒等动物媒介为之传粉。花粉寿命为5.5小时,花刚开放花粉就已具有较高的活力,而且全天都有活力很高的花粉利于传粉,有两个活力高峰。其一在上午10:00-12:00,其二在下午14:00-19:00,尤其是在下午活力相当旺盛。柱头可授性也有两个活跃期,一个在上午10:00-11:00,一个在下午15:00-18:00,表明雄性功能先于雌性功能成熟。通过对羽毛针禾花粉形态、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柱头可授性的观察研究,得出:1.羽毛针禾的花粉为球形,具单一萌发孔,外壁纹饰为颗粒状;2.羽毛针禾的花粉活力旺盛,萌发率高,柱头自然授粉能力较强是它能适应沙漠高温干旱环境的原因之一。
(2)利用SSR共显性标记位点对新疆准噶尔盆地1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居群进行了交配系统研究。采用20个家系共160个子代样品测定了该居群花粉库基因频率、固定指数(F)、多位点异交率(tm)和单位点异交率(ts)。结果显示该居群异交率处于较高的水平(tm=0.839),多位点异交率与单位点异交率差异较显著(tm-ts=0.178),固定指数(F)的估计值大于0(F=0.158),表明该居群以异交为主,但双亲近交较明显。这可能是受居群密度、风力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3)以微卫星为标记,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准葛尔盆地羽毛针禾4个居群的克隆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8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表明,羽毛针禾居群克隆多样性很高,基因型比率PD=0.45(0.2-1),羽毛针禾的基因型多样性D=0.975,较其他克隆植物的平均值高。有35%的株丛是单克隆群体,它们的D值都是0,其它为多克隆群体。不同克隆在规模上相差很大。
研究结果表明羽毛针禾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为辅的典型风媒传粉植物,其克隆多样性较高。通过对羽毛针禾花粉生物学特性、传粉机制和交配系统等的初步研究,可以为深入研究沙生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的沙漠环境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