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观察低血糖后血清超敏CRP水平的变化,为临床工作中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200例,分成两组,其中未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因发生低血糖而收入院及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2、纳入标准:(1)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糖尿病低血糖诊断标准:a、有低血糖症状;b、发作时血糖≤3.9mmol/L;c、进食或输入糖后症状缓解,其中b项为诊断的必要条件。3、研究方法:(1)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时血糖值的测定:因低血糖入院的糖尿病患者需以门诊、急诊或收入院后的静脉血血糖值≤3.9mmol/L为准入选为观察组;住院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者用血糖仪采指端末梢血测定血糖(或无低血糖症状但血糖监测时测得血糖值≤3.9mmol/L),并同时急检静脉血糖进行验证,若静脉血血糖≤3.9mmol/L,则入选为观察组。(2)对照组患者以10天为观察期限,用血糖仪常规监测血糖,若无血糖≤3.9mmol/L则入选为对照组。(3)所有入组患者均采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4)所有患者均禁食8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其中观察组患者需待血糖稳定后采血,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收集24h尿液标本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MA)。(5)观察组患者于发生低血糖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超敏CRP。对照组患者于入院后第10天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超敏CRP。(6)通过问话记录的方式对观察组的降糖治疗方案及发生低血糖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分析。4、统计学方法: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并满足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对主要研究因素赋值后,根据分组标准以低血糖的有无为因变量,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年龄、病程、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超敏CR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重指数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各种降糖治疗方案中使用每天两针预混人胰岛素治疗的所占比例最大。(4)在低血糖发生时可询问出明确诱因的致低血糖原因中饮食不规律所占比例最大。低血糖发生时诱因不明确,经治疗后,综合分析找出的致低血糖原因中血糖控制过严所占比例最大。结论:(1)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容易发生低血糖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有关,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低血糖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血糖波动会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损伤,且一次血糖的剧烈波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Hs-CRP作为炎症因子及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在评估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对机体损害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