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来源不同的22株供试菌株,通过在不同温度、pH、含氮量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及出菇试验,比较分析各菌株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原基出现时间、采收时间、生长周期、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生物转化率。选出各菌株最适培养条件,比较其最适条件下菌丝长势及栽培性状特点,并对抗菌能力进行比较,得到优势菌株。对优势菌株最佳后熟期进行研究,设置不同后熟期,管理出菇,观察记录不同后熟期菌袋内菌料pH、颜色、木质素酶的活性变化等,并比较出菇过程中的生物学特点及生物转化率,选出最佳后熟期;对此优势菌株栽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菌袋加以重新管理出菇,采用箱式覆土栽培模式,进行二次管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其栽培过程中最适栽培条件。以期通过本试验为杏鲍菇袋式栽培模式筛选优势菌株,确定优势菌株最佳后熟期,探索杏鲍菇废弃菌袋的二次出菇管理的最适栽培条件,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本试验的结果表明:1、杏鲍菇优势菌株的筛选通过在不同的温度、pH及含氮量条件下,对各菌株菌丝生长速率,菌丝长势,抗菌能力,出菇管理过程中的原基出现时间、生长周期、子实体形状特征、生物学效率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选出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pH及最适含氮量的栽培料配方,并综合比较各种指标,筛选出优势菌株,结果表明:杏1222的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3℃,pH为6.5,最适含氮量为0.98%。菌丝长势较好,抗菌能力相对强,产量最高,生物学特性为92.5%,可较好的应用于杏鲍菇袋式栽培工厂化生产。2、优势菌株的最佳后熟期的研究将上述实验所得的优势菌株杏1222作为试验菌株,对其最佳后熟期进行相关研究。菌丝长满菌袋后,分别设置15个后熟期梯度,分别为Od, ld,2d,3d,4d,5d,6d,7d,8d,9d,10d,12d,15d,20d,25d。通过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天数为8d的后熟期为杏1222的最佳后熟期,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可达96.6%,而且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较好,对应的菌料pH为6.5,漆酶活性为33.6U/mL,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27.1U/mL,菌袋的颜色为浅灰色。3、箱式覆土栽培的应用利用箱式覆土的栽培方式,将废弃菌袋重新管理出菇,分别对覆土材料厚度,配比及湿度进行初步研究,探索最佳栽培条件。首先通过单因子素的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杏鲍菇已经采过一潮菇的待处理菌袋的影响,当所用的覆土材料的厚度设为3cm时,生物学效率相比其它厚度为最高,为61.9%,现原基时间最短,即6d;当覆土材料配比为为3:1(草炭土:碳酸钙)时,生物学效率为最高,为62%;当覆土材料湿度为85%时,再次管理出菇的产量最高,为62.7%。综合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后,确定最佳组合,即为A3B5C4,当覆土材料的厚度为3cm,覆土材料的比例为1:4,湿度为85%,此时,出菇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水平,原基出现时间为7d,采收时间为8d,菌盖直径为8.7cm,菌柄长度为13.9cm,产量为419.7g,生物转化率为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