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实现“人的城镇化”是终极目标,其中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进城后,在自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向城市市民的一种转变,进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方面与城市居民获得相同的待遇,而这一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核心期刊有关流动人口迁移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已有的研究对于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因素界定不同,采取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成果相对较少。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些特定因素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研究则更为少见。此外,已有的文献所选取的数据多为研究者参与社会调查所得到的个体数据,样本量及其覆盖面难以全面概括,结合到地区宏观数据的成果也较为少见。接着,本文对分析中所出现的有关人口迁移、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总结与梳理国外经典的人口迁移相关理论,为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做好相应的理论支撑,进而明确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针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状况入手,发现我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维持在16%到18%的差距,即我国总体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通过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基本生活、就业状况、社会保障、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状况等几方面探究其生活现状,并测算出农民工市民化每年的机会成本为9246.98元;个人生活成本为11092.62元;参与社会保障成本为9785.68元;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成本为33622.53元;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本为58614.06元。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受到户籍制度制约、城乡发展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具体的因素,本文从经济、就业、社保、心理归属感等角度,依据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综合选取合适指标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进行测算,发现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Probit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探究影响农民工省际迁移与市民化意愿的因素,并具体分析流入地与户籍地差异及空气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发现流入地与户籍地空气PM2.5浓度差异对农民工迁移与市民化意愿影响总体呈现负相关性,其中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流动人口受空气影响相对较强,而东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空气质量带来的影响。此外,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角度分析,不同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个体,其迁移受到空气质量影响也存在差异。本文进一步从心理归属感、就业状况、经济生活和社保层面这四个维度出发测算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发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大多集中在0.3—0.5之间,与我国当前半城镇化的情况基本吻合。其中,社保层面平均值仅为0.111,反映出当前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参与度较低,需要今后发展中不断完善相应的机制。最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出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对其子女接受教育程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加快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做好公平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改善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这几点对策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