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国、内外MPH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某医科大学MPH课程设置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该医科大学MPH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调整MPH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且符合该校实际的MPH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收集: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收集国内举办MPH院校和科研单位、国外课程设置资料,了解国内外MPH课程设置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与该医科大学MPH课程设置的异同点。专家访谈法:汇总课程资料结果,咨询部分专家教师,对某医科大学MPH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形成课程设置初步方案。问卷法:根据课程设置初步方案,研制调查问卷表并发放。统计分析法: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用K-均值聚类、Ridit分析法等对课程进行筛选、认定,形成MPH课程体系。结果:1、国内高校MPH课程设置均围绕国务院学位办规定要求设定,但在课程数量、课程分类以及课程的归类上有所差异。对比美国MPH课程,我国MPH培养的五个核心领域课程设置较齐全,有较系统的理论教学,核心课程群已形成;但新知识领域课程涵盖不全,学生选择课程空间小,课程的覆盖面不够;特别是在交流能力、文化能力、全球健康这三个方面课程基本没有涉及。对某医科大学MPH培养状况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中可知,该大学MPH培养基本达到要求,课程设置也尚属合理,但该校的课程设置略显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在公共课程和人文课程的开设稍显欠缺。2、汇总了国内10所高校240门MPH课程,整理、合并相似及相同课程后统计筛选出59门课程,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建立了数据库,采用Ridit、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分析,聚类后分成了三类。3、提出了MPH课程设置的五个原则,即:明确课程目标;细化培养方案;考虑社会需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增加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结论:1、在MPH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我国课程设置较为完善,但其他方面如交流能力等课程无涉及。2、59门课程聚类结果:第一类12门课程,第二类课程31门,第三类课程16门,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对第一类课程进行全部保留,针对第二类、第三类课程有选择性的保留。3、提出了课程设置五个原则,及课程设置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