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汉语口语课课堂话语语料库,以会话分析理论和互动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的话轮转换进行了细致分析。文章首先从话轮获得、话轮保持和话轮放弃三方面讨论了话轮转换的方式。师生常用的言语方式有话语标记、重复、反馈、回应反馈、提问、话语未完成语、教学指令、礼貌用语、语码转换等,非言语方式有打断、笑、停顿、沉默、语音延长、肢体动作等。接着,从教师引发和学生引发两个角度,归纳了师生话轮转换的4大类模式和16小类模式,指出常式IRF多为变式(平行式、递进式和综合式)的“构建成分”,较少单独出现。其次,量化比较了初、中、高级汉语口语课话轮转换的方式和模式,发现:汉语水平越高的学生知识性的言语方式运用得越多,但是回应教师反馈的积极性反而降低;汉语水平越低的学生越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话轮转换,以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教师引发的话轮转换模式较均衡,学生引发的话轮转换模式以变式2递进式为主。此外,我们还发现话轮转换方式与话轮转换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反馈有利于激发汉语初级和中级水平的学生主动引发话轮转换,重复尤其对汉语中级水平学生起作用,语码转换和礼貌用语对汉语高级水平学生有效。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进而为口语课学生话轮转换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如适时使用非言语方式,适当教授言语方式,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和课堂活动的形式,运用不同的话轮转换方式、选择不同的话轮转换模式,来增加学生的话语输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