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检索分析近十三年内(2001-2013年)国内外公开发表有关中医在临床治疗痛风病文献的用药规律性,以及统合分析(Meta)其疗效特征,期能为临床治疗痛风及科学研究组方用药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检索Medline、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等数据库、华艺在线图书馆数据库(含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暨平台服务)、维普信息网(http://www.cqvip.com)、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六大数据库近十三年(2001年~2013)之中医临床防治痛风的相关文献,再依据改良式Jadad质量评分量表之标准做进一步文献筛选,再以Cochrane网络中所提供的RevMan4.2软体进行统合分析(meta analysis)。当分析的结果出现显着异质性(heterogeneity)时,则选择使用随机效应模式(random effects model)进行分析;若分析的结果是无异质性(no heterogeneity)时,则改为固定效应模式(fixed effects model)分析。研究结果:依据改良式Jadad质量评分量表(modified Jadad scale)标准筛选,共纳入30篇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统合分析,其通过筛选比率约0.59%(30/5,067),且除有2篇文献为3分归为中等质量外,其余纳入28之文献皆为1分属低质量,显示有关中医在临床治疗痛风之案例研究的品质仍有待提升。在2,427例的患者病例数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例约为8:1。患者的平均年龄约为47.61岁。此外,文献也显示患者的罹病历程时间最短的是3小时,最长的则有30年之久;以中药在临床上治疗痛风之整个治疗疗程最短的是1天、最长的是60天。所有文献入组患者合计1,351例,有效1,261例(治愈+好转),对照组合计1,076例,有效924例。通过统合分析(Meta analysis)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痛风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比较其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存在(Peto法OR=2.29, 95% CI (1.74,3.03),P<0.01);而文献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之评估,经漏斗图质性对称分析、以及Begg’s test与Egger’s test量化(P>0.05)检验后,并无明显的证据显示具有文献发表偏倚存在。此外,从治疗痛风的整体药物来看,治疗用药主要是以清热药及去湿药类之药物为主,二者合计达80.7%以上;而药物药味则以苦、甘、咸味等药物为主,合计比例占65%以上;药性则以寒药最多,温药次之,分别占44%、32.0%;又药物之归经,则肝经、脾经、膀胱经等经之药物则合计占57.14%以上。结论:总结上述临床文献资料之统合分析,对中医临床治疗痛风之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之对照组,且其所使用药剂中又以耆龙风湿丸、加味四妙汤/外敷四黄散、加味三妙散/外敷芙菊膏、清热利湿方、以及痛风消方等五种汤剂的疗效更佳于对照组(P<0.05);纳入分析之文献分别经质性对称分析及量化检验后,并无明显的证据显示具有文献发表偏倚存在(P>0.05)。此外,中医治疗痛风临床用药主要是以清热药及去湿药类之药物为主,药味则以苦、甘、咸味等药物为主,药性则以寒药最多,而药物之归经,则以肝经、脾经、膀胱经等经之药物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