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菌斑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牙周可疑致病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牙周疾病的发展和进程。因此,微生物的变化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临床医生还没有方法可以在椅旁,简便、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生物学状况。常规的牙周临床检查指征(例如: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水平等)反映的仅仅是疾病进展累积的结果,临床医生只能通过这些指征来推测牙周致病菌可能发生的变化。
目前,一些学者认为牙周炎是多种致病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检测细菌的代谢产物,是研究致病菌变化的有效简便的手段。近四十年来,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口腔中的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硫化物。硫化物滞留在牙周袋或龋洞中,不仅导致口腔异味,而且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而许多产硫化物的细菌都被证实是牙周致病菌,或与牙周致病菌密切相关,硫化物是多数牙周致病菌的共同代谢产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与牙周致病菌及牙周炎症的关系,从而探讨临床检测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对牙周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1.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关系
目的:分析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浓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初诊患者20名,每位患者选取4-6个位点,共100个位点,用纸尖采集龈下菌斑,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同时用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量同一取样位点的硫化物水平,并记录临床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应用x2检验对硫化物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92%)明显高于硫化物的检出率(34%)(P<0.05);在PD≥4mm或BI≥2的位点,硫化物的检出率、浓度均明显高于PD<4mm或BI<2的位点(P<0.05);而在PD≥4mm或BI≥2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浓度无显著性增高;在硫化物检测阳性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高于硫化物检测阴性的位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牙周袋内硫化物的水平不是反映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的敏感指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和炎症的存在。
2.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数的关系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的变化及与牙周临床指数的关系。
方法:对35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2周、6周、3个月时进行硫化物的检测和牙周临床指数(PD,BI)的检查,治疗后仅对患者做预防性洁治。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治疗前在PD≥4mm或BI≥2的位点,牙周袋内硫化物检出率和浓度明显高于PD<4mm或BI<2的位点(P<0.05);治疗后,硫化物水平和临床指数——PD、BI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个月硫化物水平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与牙周炎严重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深牙周袋、出血的位点硫化物水平增高,治疗后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变化一致。提示: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的检测可以反映牙周炎症的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牙周疗效的指标。